如何界定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欺诈方式及预防法律知识

如何界定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

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2-02

 
55942

合同与契约的定义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合同又称为契约,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广泛存在,对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和调节当事人利益具有广泛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实施至今,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切实的贯彻与实施。立法部门也在对该法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然而,仍有一部分不法份子无视国家法律,利用合同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

经济合同与合同诈骗的区分

一、违法行为的性质

合同诈骗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违反了《刑法》和《民法通则》,侵犯了市场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将受到刑事法律和民事法律的双重处罚。

经济合同纠纷是一种单纯违反《民法通则》的民事违法行为,侵犯的是债权,仅受控于民事法律。

二、行为特征的不同

对于合同诈骗的认定,目前存在三种关键观点:

  1. 客观论:只要行为人在客观上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的手段与对方签定了经济合同,并非法地占有了对方的财物,就构成合同诈骗。
  2. 履行能力论:认为签定合同时行为人是否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是区分两者的关键。
  3. 主观论: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然而,这三种观点都过于片面和绝对。相比之下,全面分析更为准确。具体而言,合同诈骗的认定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比较:

  1. 行为人在主观上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2. 行为人在客观上采取与事实有孛的方法与对方签定了经济合同,并已占有了对方的财物。

在这里,行为人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不能作为区分合同诈骗与经济纠纷的依据。签定合同时有履行能力的行为人未必不具备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而没有履行能力的行为人在主观上也未必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有的只是想借用而非非法占有。因此,以履行能力论作为认定合同诈骗的依据是不妥的。我们应该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

延伸阅读
  1. 经济纠纷的刑事责任问题
  2. 深析:经济纠纷与合同诈骗的辨析
  3. 合同诈骗罪案例分析
  4. 装修合同纠纷处理流程解析
  5. 深析:经济纠纷与合同诈骗的辨析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和相关知识
  2. 通过合同进行欺诈七种形式
  3. 法律咨询:商品房转让中的欺诈行为
  4. 劳动合同无效案件:求职者编造简历导致权利无法保障
  5. 梁-涛与劳动服务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的无效性问题
  6. 采取欺诈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的效力问题
  7. 合同无效时的赔偿责任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