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合同中的陷阱及欺诈行为及风险防范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欺诈方式及预防法律知识

买卖合同中的陷阱及欺诈行为及风险防范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12-01

 
55932

买卖合同中的诈骗行为

一、主体资格和实际履行能力

买卖合同中的欺诈行为主要包括主体没有订立合同的资格和没有实际履行能力。具体表现为:

1. 订立合同的一方没有提供法人资格证明。

2. 合同一方提供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为副本或复印件,是伪造的证明。

3. 合同一方提供了正式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但其实际虚报注册资本,无实有资金,并没有实际履行能力。

4. 合同一方在订立合同时虽提供了正式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但因未参加工商局年检已被吊销营业执照。

二、代理权限超越和代理权受权期限

在买卖合同的签订中,常常出现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签订合同的情况。代理人所签订的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应由被代理人承受,但代理人超越代理权限或代理权受权期限已届满后所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由行为人承担。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可能会给合同另一方当事人造成损失。因此,对代理人签订合同应对其代理权进行了解。对于对方业务员或经营管理人员单位订立的合同,应注意了解对方的授权情况,包括授权期限、授权范围、所开立介绍信的真实性对非法定代表人的高级管理人员,如副总经理、董事长等,应了解其是否具有代表权。

三、法律禁止或限制流通物

在买卖活动中,当事人不了解买卖物品在法律上有无限制、禁止买卖的规定,盲目签订合同却因标的物为法律禁止流通物或限制流通物,而导致合同的无效。

四、恶意履行合同

签订了一份内容齐备、详尽完善的合同并不代表没有任何风险,在实际履行中有可能出现恶意履行的情况。一般表现为:

1. 借口产品质量差面拒付货款。

2. 产品有质量问题面故意不告知。

3. 在发生多交货时不予通知。

4. 在对方履行不符合约定时,不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发生。

对合同进行恶意履行的情况非常复杂,但在订立合同时如能进行积极的事前防范将极大减少合同风险。如,对对方当事人的资信有所怀疑,就尽可能要求对方提供担保。另外在合同履行中出现问题,应积极主张自己的权利,并保留相关证据。积极行使诉讼权通过人民法院保护自己的权利,以免因超过诉讼时效面蒙受损失。

五、虚开支票,套取货物

虚开支票是一种常见的欺诈行为,主要形式包括开具不实面额的支票和故意制造障碍使支票不能兑现。防止虚开支票的欺诈有两个方法较有效:

1. 款到会货:根据支票转账所需时间,要求买方款到到卖方账面上才交货。

2. 直接到出票人开户银行去持票入账,马上就能知道支票能否兑现,如能兑现即行转账,如被拒付可以立即停止发货,从而避免损失。

延伸阅读
  1. 签租房合同被坑怎么办
  2. 本罪与合同纠纷的界限
  3. 房屋转租如何备案
  4. 签合同时交房时间和销售说的不对可以去起诉吗
  5. 房山购房的定金不能退吗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和相关知识
  2. 通过合同进行欺诈七种形式
  3. 法律咨询:商品房转让中的欺诈行为
  4. 劳动合同无效案件:求职者编造简历导致权利无法保障
  5. 梁-涛与劳动服务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的无效性问题
  6. 合同诈骗的定义和行为要素
  7. 合同无效时的赔偿责任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