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中转让房屋虚报购价行为是否属于欺诈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欺诈案例法律知识

本案中转让房屋虚报购价行为是否属于欺诈

点击数:37 更新时间:2022-01-19

 
55837

案情

唐某通过朋友介绍与谢某达成了商品房转让协议。谢某承诺:“我这套三室二厅的商品房如果转卖,至少可以赚2万元,考虑到你是朋友介绍的,我就只赚你8000元,我购进时花了8万元,我们以8.8万元成交。”然而,唐某事后从开发商处得知,谢某购买这套商品房时只花了7.5万元,而不是8万元。因此,唐某以此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谢某返还因欺诈而多收的房屋转让价款5000元,即10000元。

不同意见

在本案的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

根据第一种意见,唐某不应要求谢某返还所谓的“多赚的”款项。理由是,谢某与唐某之间的房屋转让是自愿协商的结果,双方已经自愿达成了交易,不应再有任何反悔。此外,谢某当时按照市场行情,开价8.8万元,并没有对唐某的利益造成任何损害。因此,不能认定谢某有欺诈的目的和动机。

第二种意见

根据第二种意见,谢某应当双倍赔偿多收的5000元,即10000元。理由是,在房屋协议作价的过程中,谢某使用了欺诈手段。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因此,要求谢某双倍赔偿唐某因欺诈行为而受到的5000元损失。

第三种意见

根据第三种意见,谢某应该返还唐某多收的5000元,但不应双倍返还。理由是,谢某的商品房当时即使值8.8万元,但他已经声明只赚8000元,因此应认为他已经自愿放弃了与市场价格差额部分的可期望利益。谢某以欺诈手段实际多收唐某的5000元,违背了诚信原则,属于不当得利,应当如数返还给唐某。

笔者观点

笔者认同第三种观点。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和《合同法》第6条的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同时,根据《合同法》第42条的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谢某的行为明显提供了虚假情况,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因此,应当认定谢某多出的7.5万元部分的报价无效。根据《合同法》第54条第2款的规定,受损害方有权请求法院对合同价款进行变更。因此,唐某可以请求法院在总价款中剔除谢某多出的5000元。

鉴于谢某本身是从开发商手中购房的消费者,他的法律地位不能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经营者划等号。因此,本案不能适用该法第49条的双倍赔偿规定。

延伸阅读
  1. 宅基地转让协议纠纷处理方式
  2. 单位集资房转让协议范本
  3. 安置房转让协议的法律效力和保护
  4. 土地房产转让协议
  5. 房屋转让协议无见证方可以吗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
  2. 合同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
  3. 合同诈骗罪的瑕疵及解决方法
  4. 古董字画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的欺诈行为成立标准
  5. 伪装诈骗:警惕陌生人的金钱关系
  6. 合同欺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7. 合同欺诈的构要条件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