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5-01-06
在劳动者求职或应聘时,他们在告知用人单位个人情况时,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如实相告。这包括个人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以往不良事迹等。然而,劳动者隐私和用人单位知情权之间的平衡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2007年7月,李某与某公司签订了一份劳动合同,有效期从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李某被聘为人事经理,月工资标准为1万元。双方在劳动合同中增加了《员工守则》的约定。根据《员工守则》,如果公司发现聘用员工提供虚假证明,公司有权立即终止与该员工的劳动关系。2008年6月,公司发现李某的学历造假,并向李某发出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随后,李某向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仲裁委员会驳回了李某的申诉。李某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
在审理本案过程中,教育公司主张李某在应聘时提供了伪造的学历证明,违反了《员工守则》的规定。因此,公司有权解除与李某的劳动关系,并且无需支付经济补偿。李某承认提供了虚假学历证明,但他认为学历证明对他担任职务并非必需,因此他的行为并不构成欺诈。他主张公司应支付经济补偿金。法院认为,李某作为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提供了伪造的学历证明。即使学历证明对他的职务并非必需,根据他遵守的《员工守则》的规定,他提供了伪造学历,双方劳动合同即告终止。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因欺诈而订立的劳动合同是无效的。因此,李某要求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的诉讼请求没有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最终,法院判决驳回了李某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诉讼请求。
劳动合同作为一种合同,订立过程中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如果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当事人故意隐瞒与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导致另一方当事人遭受损失,前者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当劳动者实施欺诈行为时,用人单位可以直接发出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如果劳动者对此有争议,可以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确认劳动合同的效力。如果劳动者自知理亏且没有争议,用人单位发出解除通知之日即为双方劳动关系终止之日。用人单位只需支付该日之前的劳动报酬,无需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因欺诈导致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的情况,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应向仲裁机构或法院提出请求确认劳动合同的效力。如果劳动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合同,用人单位应按照同岗位员工的工资水平支付劳动报酬。如果劳动者的欺诈行为导致用人单位遭受损失,劳动者还应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