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在客观方面的区别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诈骗罪法律知识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在客观方面的区别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09-18

 
55655

行为人的履行合同能力

在签订合同时,行为人必须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履行合同的能力是指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具备履行合同所需的资金、货源等条件。这些条件不仅是履行合同的物质基础,也是判断合同诈骗和合同纠纷的重要依据。

合同诈骗中的履约能力

在合同诈骗中,行为人往往没有履约能力,但为了骗取财物,会夸大自己的履约能力,采取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欺诈手段。这种行为是以虚假为基础的合同诈骗。

合同纠纷中的履约能力

在合同纠纷中,签订合同是有一定事实根据的,即行为人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然而,由于工作失误等特殊原因,行为人未能完全履行合同,导致经济纠纷的发生。在司法实践中,以下三种情况应认定为行为人具备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

  1. 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已经具备履行合同所需的资金、物资或技术力量。
  2. 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虽然没有履约能力,但在合同履行期限内能够合法筹集到履行合同所需要的资金和物品。
  3. 行为人不能按合同约定实际履行义务时,自己或他人能够提供担保,包括代为履行和赔偿损失。

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却故意骗取他人财物,应被认定为合同诈骗罪。然而,仅凭此判断可能会产生误判。因为履行合同能力的大小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处于一种可变的状态。因此,要区分合同诈骗罪和经济纠纷,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行为人签订合同的手段和欺骗程度

行为人签订合同时采取的手段是判断合同诈骗的主要依据。合同诈骗的手段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具体指的是刑法第224条规定的五种诈骗行为。行为人通过虚假的担保、假冒他人身份等手段欺骗对方,以合法的形式达到骗财的目的。

合同诈骗的手段一般包括:

  1. 编造虚假事实,制造无中生有的情况。例如,谎称拥有对方需要的货物、货源,并以价格优惠和及时供货为诱饵;虚构能提供技术和设备的假象,以吸引对方。
  2. 有意隐瞒真相,以假充真。例如,假冒厂长、经理、采购人员、促销人员等身份,伪造相关证件和印章,以此欺骗对方,使其相信并上当。
  3. 规避法律,利用对方的疏忽或对合同法规定的不熟悉。与对方代理人、代表人合谋,在合同条款中做手脚,以合法的形式掩盖骗取财物的目的。

在合同纠纷中,一方当事人也可能存在某些虚假成分,但行为人客观上具备一定的履约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虚假内容的程度非常重要。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没有按规定告知对方商品的瑕疵,属于合同欺诈行为。而将无货源说成有货源则构成合同诈骗行为。

延伸阅读
  1. 合同诈骗与经济纠纷
  2. 民事欺诈和合同诈骗罪的区别是什么
  3. 合同欺诈与诈骗区别
  4. 民事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罪的联系与区别
  5. 合同诈骗罪和合同欺诈的区别是怎样的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合同诈骗罪的追诉标准及其量刑是怎么样的
  2. 单位合同诈骗罪中责任人如何量刑
  3. 合同诈骗罪案例分析
  4. 合同诈骗罪犯罪数额怎样认定
  5. 合同诈骗的常见种类有几种
  6. 构成合同诈骗罪有哪些
  7. 合同诈骗罪是怎么定罪的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