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在客观方面的区别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诈骗罪法律知识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在客观方面的区别

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3-09-18

 
55655

行为人的履行合同能力

在签订合同时,行为人必须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履行合同的能力是指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具备履行合同所需的资金、货源等条件。这些条件不仅是履行合同的物质基础,也是判断合同诈骗和合同纠纷的重要依据。

合同诈骗中的履约能力

在合同诈骗中,行为人往往没有履约能力,但为了骗取财物,会夸大自己的履约能力,采取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欺诈手段。这种行为是以虚假为基础的合同诈骗。

合同纠纷中的履约能力

在合同纠纷中,签订合同是有一定事实根据的,即行为人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然而,由于工作失误等特殊原因,行为人未能完全履行合同,导致经济纠纷的发生。在司法实践中,以下三种情况应认定为行为人具备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

  1. 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已经具备履行合同所需的资金、物资或技术力量。
  2. 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虽然没有履约能力,但在合同履行期限内能够合法筹集到履行合同所需要的资金和物品。
  3. 行为人不能按合同约定实际履行义务时,自己或他人能够提供担保,包括代为履行和赔偿损失。

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却故意骗取他人财物,应被认定为合同诈骗罪。然而,仅凭此判断可能会产生误判。因为履行合同能力的大小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处于一种可变的状态。因此,要区分合同诈骗罪和经济纠纷,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行为人签订合同的手段和欺骗程度

行为人签订合同时采取的手段是判断合同诈骗的主要依据。合同诈骗的手段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具体指的是刑法第224条规定的五种诈骗行为。行为人通过虚假的担保、假冒他人身份等手段欺骗对方,以合法的形式达到骗财的目的。

合同诈骗的手段一般包括:

  1. 编造虚假事实,制造无中生有的情况。例如,谎称拥有对方需要的货物、货源,并以价格优惠和及时供货为诱饵;虚构能提供技术和设备的假象,以吸引对方。
  2. 有意隐瞒真相,以假充真。例如,假冒厂长、经理、采购人员、促销人员等身份,伪造相关证件和印章,以此欺骗对方,使其相信并上当。
  3. 规避法律,利用对方的疏忽或对合同法规定的不熟悉。与对方代理人、代表人合谋,在合同条款中做手脚,以合法的形式掩盖骗取财物的目的。

在合同纠纷中,一方当事人也可能存在某些虚假成分,但行为人客观上具备一定的履约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虚假内容的程度非常重要。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没有按规定告知对方商品的瑕疵,属于合同欺诈行为。而将无货源说成有货源则构成合同诈骗行为。

延伸阅读
  1. 买房协议是否构成诈骗:住宅与公寓的区别
  2. 商场出租消防通道是否合法
  3. 民事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罪
  4. 合同诈骗与经济纠纷
  5. 民事欺诈和合同诈骗罪的区别是什么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
  2. 合同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
  3. 合同诈骗罪的瑕疵及解决方法
  4. 古董字画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的欺诈行为成立标准
  5. 伪装诈骗:警惕陌生人的金钱关系
  6. 合同欺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7. 合同欺诈的构要条件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