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09-18
在签订合同时,行为人必须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履行合同的能力是指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具备履行合同所需的资金、货源等条件。这些条件不仅是履行合同的物质基础,也是判断合同诈骗和合同纠纷的重要依据。
在合同诈骗中,行为人往往没有履约能力,但为了骗取财物,会夸大自己的履约能力,采取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欺诈手段。这种行为是以虚假为基础的合同诈骗。
在合同纠纷中,签订合同是有一定事实根据的,即行为人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然而,由于工作失误等特殊原因,行为人未能完全履行合同,导致经济纠纷的发生。在司法实践中,以下三种情况应认定为行为人具备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
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却故意骗取他人财物,应被认定为合同诈骗罪。然而,仅凭此判断可能会产生误判。因为履行合同能力的大小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处于一种可变的状态。因此,要区分合同诈骗罪和经济纠纷,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行为人签订合同时采取的手段是判断合同诈骗的主要依据。合同诈骗的手段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具体指的是刑法第224条规定的五种诈骗行为。行为人通过虚假的担保、假冒他人身份等手段欺骗对方,以合法的形式达到骗财的目的。
合同诈骗的手段一般包括:
在合同纠纷中,一方当事人也可能存在某些虚假成分,但行为人客观上具备一定的履约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虚假内容的程度非常重要。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没有按规定告知对方商品的瑕疵,属于合同欺诈行为。而将无货源说成有货源则构成合同诈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