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的界定刍议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诈骗罪法律知识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的界定刍议

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10-04

 
55638
摘要:正确界定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并非一件易事,因为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行为人主观上有无非法占有目的,是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区别的关键所在。刑法上的“非法占有”既不同于“非法占用”,也不同于民法上的“占有”。要判断行为人的主观目的,须从行为人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是否采用欺骗手段以及程度、履行合同的行为、违约后的表现诸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判断。本文提出了正确界定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的路径。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的主观差异

一、故意的不同: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根据刑法第224条的规定,构成该罪的行为人必须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意图。而合同欺诈行为的主观方面也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对方产生错误认知,并且希望或被动地接受这种结果。

合同欺诈行为中,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并非非法占有,而是通过使用欺诈手段与他人签订合同,建立权利义务关系,从履行合同中获取利益。因此,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是区分合同诈骗罪和合同欺诈行为的关键所在。

尽管目的是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活动,无法直接观察和触摸,但一旦主观目的形成,它不会永远停留在大脑中。主观目的总是通过客观行为来实现,行为人的主观心理内容可以通过客观行为来展现。

延伸阅读
  1. 医院欺诈行为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
  2. 合同诈骗的定义和行为要素
  3. 商场出租消防通道是否合法
  4. 合同欺诈行为的法律责任
  5. 什么是合同诈骗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和相关知识
  2. 通过合同进行欺诈七种形式
  3. 法律咨询:商品房转让中的欺诈行为
  4. 劳动合同无效案件:求职者编造简历导致权利无法保障
  5. 梁-涛与劳动服务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的无效性问题
  6. 采取欺诈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的效力问题
  7. 合同无效时的赔偿责任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