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案例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诈骗罪法律知识

合同诈骗案例

点击数:29 更新时间:2024-07-20

 
55570
在现在的经济活动中,合同的签订越来越频繁,这也导致了合同违约情况出现的情况也越来越频繁,但是也不少犯罪分子以违约之名行违法之事,下面就有手心律师网为您提供一则真实案例。

贵州一“空壳”公司涉嫌合同诈骗案

被告人及其行为

被告人孙某某是贵州xx贸易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他于2004年12月因涉嫌合同诈骗罪被依法刑事拘留。

案件背景

据公诉机关指控,2003年11月,孙某某与刘某某(在逃)作为发起人和股东,向他人借款50万元,注册成立贵州xx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xx公司)。然而,两人却将注册资金全部抽逃,导致xx公司成为一家“空壳”公司。

虚假供货信息诈骗

2003年12月,xx公司在网上得知宁波一家贸易公司求购金属硅的信息。孙某某随即安排人员与对方业务员洽谈,并声称有现货可供。在取得对方信任后,双方通过传真签订了总金额为163.5万余元的购销合同。宁波公司预付了24.6万余元货款到xx公司的账户。然而,由于xx公司无履约能力,宁波公司多次催促下,只退还了8万余元,而剩余的16.2万余元被孙某某提现转移占为己有。

继续诈骗行为

2004年7月,湛江开发区一家贸易公司通过网站看到xx公司发布的矿产品供货信息,即与xx公司的孙某某联系。双方于同月底通过传真签订了高碳猛铁120吨和硅铁300吨的合同,总金额为247.8万元。该公司按约定分两笔电汇预付货款41.8万元到xx公司的银行账户。然而,xx公司收到款项后,却以各种理由不发货也不退款,孙某某分9次将该款提现转移占为已有。2004年8月,福建一家电子公司在网上得知xx公司经营广泛,于是电话联系并通过传真签订了总金额为22.4万余元的桐油购销合同。该电子公司随后预付货款6万元。

诈骗金额和指控

通过上述手段,xx公司先后诈骗了一系列受害企业和个人的预付货款,总金额超过百万元。这些资金均被孙某某转移提现,非法占为己有。公诉机关认为,孙某某作为xx公司的发起人和股东之一,在公司资金验资后,与他人合谋将注册资金50万元全部抽逃,导致公司资不抵债。此外,孙某某发布虚假供货信息,诈骗受害企业和个人的预付货款,构成了合同诈骗罪和抽逃出资罪。
延伸阅读
  1. 用假房产证抵押法律如何处罚
  2. 合同诈骗属于刑罚哪种类型
  3. 合同诈骗证据不足怎么样可以撤案
  4. 合同纠纷的主要特点
  5. 怎样防止合同诈骗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
  2. 合同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
  3. 合同诈骗罪的瑕疵及解决方法
  4. 古董字画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的欺诈行为成立标准
  5. 伪装诈骗:警惕陌生人的金钱关系
  6. 合同欺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7. 合同欺诈的构要条件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