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7-12
传统观点认为,非法占有目的是指行为人意图非法地改变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即对财物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利的非法谋取。
广义观点认为,非法占有的含义更为广泛,它主要侧重于对合法财产所有权的破坏,包括行为人意图永久剥夺所有权人行使所有权各项权能的权利,以及追求使所有权人处于永久不能行使所有权各项权能的状态。
根据广义观点,非法占有应包括以下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行为人并不一定要自己非法行使这些权能,非法占有并不专指非法占为己有。行为人可以将骗取的财物转给第三人持有,甚至单位占有,这都不影响非法占有的目的的认定。
在理解非法占有目的时,需要将刑法上的非法占有与民法上的占有加以区别。
民法上,占有是指对财产的事实上控制的权利,财产所有人可以让非所有人合法占有财物,即所有权与占有权可以有条件地分离。占有他人财物并不等于取得财产所有权,所有权人仍然可以行使财产所有权的其他权能。
刑法上的非法占有是指对所有权的全面破坏,使所有权人的全部权能都无法行使,侵害了受害人对财物的合法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
非法占有是对财产所有权的全面破坏,而非法占用只是侵犯财产使用权。
在刑法上,占有他人财物和占用他人财物的行为性质是有区别的。
例如,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的区分在于前者的目的是为了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而后者仅仅是为了非法使用公款。
集资诈骗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犯罪的界限也表现在占有还是“占用”上。
在司法实践中,非法占有的目的形成时间是不确定的。
有的犯罪分子的非法占有目的在签订合同前就已明确,而有的则是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关于是否存在间接故意诈骗的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合同诈骗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也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这是一种新的罪过形式。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所谓间接故意诈骗是不存在的。
我认为,行为人明知自己无履行能力的情况下,仍然采取积极行动先行占有他人财物,这表明行为人对占有他人财物持有“追求”的态度,属于直接故意。
即使行为人开始签订合同时对最终是否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是不确定的,但后来拒绝履行合同并不归还财物,行为人的故意内容已由不确定变为确定,仍然属于直接故意。
因此,间接故意诈骗是不存在的。
在刑法中,占有他人财物和占用他人财物的行为性质是有区别的。非法占有侵犯了财产所有权全部权能,而“非法占用”只是侵犯财产使用权。例如,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的区分在于前者的目的是为了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而后者仅仅是为了非法使用公款。集资诈骗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犯罪的界限也表现在占有还是“占用”上。
有些人利用签订经济合同,骗取对方的预付款,供自己经营使用或进行其他牟利活动。当对方催促履行合同时,则以各种借口推脱,在获利后再归还对方的预付款,即所谓“借鸡生蛋”。对于此种行为的性质,理论上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此种行为应以诈骗罪论处,因为行为人通过签订合同骗取他人财物时,其诈骗行为已实行终了,并达到了既遂状态。况且,行为人在通过欺骗手段获得资金从事经营活动时,行为人主观上应当明知其经营具有极大的风险性,这种风险性寓含着使所有权人最终不能行使所有权各项权能的严重可能性。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此种行为属于民事欺诈行为,行为人的目的是为了“占用”资金,而不是为了占有。所侵犯的主要是资金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一般可作为民事侵权行为处理。
在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的主观目的形成时间是不确定的。有的犯罪分子在签订合同前就已明确非法占有的目的,其签订履行合同就是为了诈骗。而有的犯罪分子的主观目的一开始只是相对确定,而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非法占有的目的。
关于是否存在间接故意诈骗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合同诈骗既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也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并认为这是当前合同诈骗犯罪中的一种新的罪过形式。理由是,有些人或单位明知自己没有履约能力或签约能力,可能给对方造成严重危害而采取放任态度与对方签订合同,达到先行占有和控制对方财物的目的,然后再想办法,有办法了就履行,没有办法就不履行,这种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恰恰是明知自己没有履约能力和签约条件,可能给对方造成严重后果,而对之持放任的态度,是一种间接故意。
然而,我认为这种情况在司法实践中仍属于直接故意。因为明知自己无履行能力的情况下,行为人却要采取积极作为的行动先行占有他人的财物,说明行为人对占有他人财物这一结果持的是“追求”的态度,即直接故意的心理。即使行为人开始签订合同时对最终是否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是不确定的,但后来既不履行合同,又拒绝返还财物,行为人故意内容已由不确定到确定,其形式仍为直接故意。因此,所谓间接故意诈骗是不存在的。
在司法实践中,非法占有的目的形成时间是不确定的。有的犯罪分子非法占有的目的在签订合同前就已明确,其签订履行合同就是为了诈骗。也有的犯罪分子的主观目的一开始只是相对确定,而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非法占有的目的。
退一步看,即使行为人开始签订合同时对最终是否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是不确定的,但后来既不履行合同,又拒绝返还财物,行为人故意内容已由不确定到确定,其形式仍为直接故意。因此,所谓间接故意诈骗是不存在的。
需要注意的是,行为人可能开始仅有占用的故意,但随着时间的转移,行为人的故意内容发生了变化,由占用转化为占有,那行为人的行为就可能由最初的一般民事侵权行为转化为诈骗犯罪。另外,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占用”可以认定为“占有”,例如使用对方交付的货款、货物、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上述款项无法归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