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诈骗罪法律知识

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5-01-30

 
55654

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一、合同诈骗罪的目的犯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

合同诈骗罪是一种目的犯罪,其目的在于实现非法占有。这是立法对合同诈骗罪的选择。有学者认为,凡是使用刑法规定的欺诈手段的行为,原则上应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当然,刑法规定的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行为与非法占有目的密不可分。然而,某种含有欺诈因素的行为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行为,最终还是取决于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因此,在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时,除了看行为人是否符合刑法第224条所规定的行为类型外,还必须考虑行为人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可以看出,非法占有目的的有无是认定合同诈骗罪的关键。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侦查机关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查证和认定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许多诈骗案件由于受到侦查技术和侦查人员能力的限制,难以查明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从而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那么,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行为人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呢?筆者认为,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应根据行为是否符合刑法规定的具体行为,综合考虑事前、事中、事后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进行整体判断,作出司法推定。司法推定作为一种以"忽略个别可能与结论相反"为代价或基础的思维程式和证罪方法,在司法实践中被广泛认可和运用。根据司法实践经验,在司法推定时,应全面考察行为人以下各方面的客观因素:

1、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有无履约能力。

行为人的履约能力可分为完全履约能力、部分履约能力和无履约能力三种情形,应根据不同情况加以认定:

(1)有完全履约能力,但行为人自始至终无任何履约行为,而以欺骗手段让对方当事人单方履行合同,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2)有完全履约能力,但行为人只履行一部分,如果其不完全履行的目的是为了毁约或避免自身损失,或者是由于不可避免的客观原因造成的,应认定为民事欺诈行为;如果其部分履行的目的是为了诱使相对人继续履行合同,从而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3)有部分履约能力,但行为人自始至终无任何履约行为,而以欺骗手段让对方当事人单方履行合同,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4)有部分履约能力,同时也有积极的履约行为,即使最后合同未能完全履行或完全未履行,应认定为民事欺诈行为;然而,如果行为人的履约行为的本意并不在于承担合同义务,而是为了诱使相对人继续履行合同,从而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5)签订合同时无履约能力,之后仍无此种能力,而依然蒙蔽对方,占有对方财物的,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6)签订合同时无履约能力,但事后经过各种努力,具备了履约能力,并且有积极的履约行为,则无论合同最后是否得以完全履行,均只构成民事欺诈。

延伸阅读
  1. 合同诈骗罪数额标准的认定
  2. 二手工程机械对合同诈骗有哪些手法
  3. 合同诈骗罪主观要件如何认定
  4. 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解释
  5. 合同诈骗罪数额应如何认定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2. 合同诈骗罪及处罚
  3. 代理被害人郑某某、沈某某,为合同诈骗罪被害人成功挽回损失案
  4. 签订制作合同不履行被解除 歌手张咪被判连带赔偿
  5. 合同诈骗罪追诉期限规定
  6. 合同诈骗罪的追诉期是多久
  7. 构成合同诈骗罪的要件有哪些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