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09-26
为了确认**公司的债权合法性,首先需要确认其基础法律关系,即债权转让的合法性,尤其是最高额抵押主债权的可让予性。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最高额抵押主债权转让主要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债权转让,以及一般民事主体之间的债权转让。
对于第一种情况下的最高额抵押主债权转让,尽管我国担保法第六十一条禁止最高额抵押主合同债权的转让,但《规定》对此作出了限制性解释。根据《规定》,在最高额抵押担保的不特定债权特定后,原债权银行转让主债权时,可以认定转让债权的行为有效。因此,只要符合转让时主债权特定这一要件,第一种情况下的债权转让就可以认定为有效,最高额抵押的主债权具有可让予性。
对于第二种情况下的债权转让,如本案中某资产管理公司将其受让的债权又转让给**公司,由于《规定》仅适用于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不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对于这种情况下债权转让的效力存在争议。
笔者认为,否认这种情况下债权转让的合法性将不利于债权人的权益保护,也违背了担保法的立法宗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确认最高额抵押的主债权具有可让予性。
债权属于私权利,在民法意思自治原则的指导下,世界各国均承认债权让予,并对债权让予的限制呈弱化趋势。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制定颁布,旨在保障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权益,以实现其主债权及抵押权,并对担保法第六十一条作出了限制性解释。
尽管《规定》仅适用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并不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但它指明了我国立法的发展方向,具有倡导性,对处理其他同类型案件具有借鉴意义。
从主体层面分析,一般民事主体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无本质区别,同为市场主体,应当平等适用法律,给予同等保护。这也是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内涵。因此,其他同类型案件的处理应当可以借鉴《规定》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