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6 更新时间:2024-09-12
根据《合同法》第30条的规定,承诺的内容应与要约的内容一致。如果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进行实质性变更,这将构成一个新的要约。
实质性变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变更: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方法等。
受要约人对要约内容进行非实质性变更,指的是在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方法等方面之外,对原要约内容进行一些补充、限制和修改。例如,在要约人的授权范围内增加建议性条款或说明性条款。
对要约内容进行非实质性变更的情况下,除非要约人及时表示反对或要约明确规定承诺不得对要约内容进行任何变更,否则该承诺将有效,合同的内容将以承诺的内容为准。
承诺应当在承诺期限内作出,如果超过有效的承诺期限,那么要约已经失效。对于失效的要约发出的承诺,将不具备承诺的效力,而应视为一个新的要约。德国民法典第150条、日本民法典第523条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典”第160条均规定,迟到的承诺将被视为一个新的要约。
有些国家规定,如果要约人希望使该承诺生效,就必须立即通知受要约人。例如,意大利民法典第1326条第3款规定:“即使承诺迟延,要约人仍可以保留迟延承诺的效力,但是,必须立即向另一方发出通知。”这一规定与德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的规定相同。因此,迟延的承诺将被视为一个新的要约,而立即发出通知等同于对这个新要约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