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复核程序的定义及其特点,强调其在保障死刑案件质量和防止无法弥补的错误中的重要性。该程序仅适用于被判处死刑的案件,具有适用对象的单一特定性、适用时间的特殊性和适用方式的特殊性。设立死刑复核程序正是基于死刑的极端严厉且不可逆转的后果,以确保司法公正并
向检察院抗诉的相关问题,包括抗诉的受理条件、抗诉的形式以及抗诉期限等。同时,文章也涉及了检察院起诉后开庭所需的时间,包括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的开庭时间,以及相关的法律程序。检察院对于抗诉的处理有着明确的规定和程序,而开庭时间则因案件类型和具体情况而异
检察机关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的法律监督依据和职能定位。其法理依据包括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符合国家政策和“审检分立”的精神等。此外,检察机关对死刑复核进行法律监督并不损害“审判独立”的原则,反而有利于维护法治理念和公平正义。关于职能定位,目前仍存在争议,主要
刑事案件中死亡赔偿金的支持问题。法院依据《刑事诉讼法》规定仅支持物质损失赔偿,不支持死亡赔偿金或精神抚慰金赔偿请求。但犯罪嫌疑人自愿赔偿不被禁止。被害人家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包括医疗费、丧葬费等。同时,涉及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情况也有相应规定
再审申请被驳回后是否可以到检察院抗诉的问题。依据我国现行法律,当事人可以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但并非所有再审申请都能获得支持。同时,检察院签了不起诉书后,涉事人员有权要求归还被扣留的手机。
控制死刑的学术主张和立法建议。随着废除死刑成为趋势,我国仍有较多的死刑司法现实,学者们开始反思并提出控制死刑的建议。虽然立法扩张增加了死刑适用条文和罪名数量,但司法方式限制死刑的适用成为新的希望。此外,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以集中控制死刑数量
我国法律中关于怀孕妇女在刑事判决中的特殊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和刑法,怀孕或正在哺乳的妇女在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时,可以暂予监外执行,不被判处死刑。但暂予监外执行需符合一定条件,且对于具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不适用。
刑事复核不服的处理方法。当事人对刑事复议决定不服,可向其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刑事复核申请。相关规定明确了哪些人员可以向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提出刑事复议申请,包括驳回申请回避、没收保证金、不予立案等决定的当事人。刑事复核的目的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和公正审查
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审查与法律规定。涉及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等多种电子数据的审查和认定,适用于民事和行政案件。审查重点包括原始存储介质情况、收集程序、电子数据内容真实性、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和全面收集情况。对电子数据有疑问的,应进行鉴定或检验。
刑法解释原则的确立,包括概念、不同观点的分析以及确立的标准和理由。刑法解释原则应涵盖合法性、合理性和技术导向性三个原则,相互补充,确保刑法解释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合法性原则维护刑法的安定性和可预测性,合理性原则体现平等、公正和正义,技术导向性原
中国的死刑政策,特别是少杀慎杀原则及其在死刑复核制度中的体现。死刑政策强调在保留死刑的同时谨慎使用,确保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才适用死刑。死刑复核制度是中国独特的司法制度,旨在防止死刑误用,保证案件质量和公民权利。历史上,死刑复核制度几经变革,如今所
抗诉书的注意事项。根据诉讼种类的不同,抗诉书分为二审程序抗诉书和审判监督程序抗诉书两种。刑事抗诉书是监督法院审判活动、纠正错误判决的重要工具。抗诉书的正文部分包括犯罪事实及证据、提起抗诉的理由及法律依据,是抗诉书的关键内容,必须认真撰写,确保抗诉有理
如何维护对审判违法行为的合法权益。对于轻微违法行为,可以在庭审后提出口头纠正意见;对于严重违法行为或多次发生一般违法行为,需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并上报上级检察机关;对于构成犯罪的审判人员,应移交有关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如果发现法院附带民事判决
当事人对刑事复核决定不服的救济途径。当事人可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并依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复议复核案件程序规定》,相关人员可向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提出刑事复议申请。对于公安机关作出的刑事复议决定不服,可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刑事复核申请。
死刑核准权的收回及其宪法价值。历史上,死刑核准权曾下放至各高级人民法院,但最新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死刑核准权应归最高人民法院行使。这一举措有利于对公民生命权的平等保护,是宪法价值的回归,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