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处死刑的案件如何确定核准法院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08
死刑核准权的变化
死刑核准权是死刑复核程序中最核心的问题,它关系到设立这一程序的根本目的能否实现,也关系到死刑复核程序能否真正发挥防止错杀无辜和罚不当罪的作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死刑核准权由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分工行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死刑核准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早期,国家规定所有死刑案件必须经过核准才能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在1957年获得了全部死刑案件的核准权。随后,根据1958年的规定,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分别行使死缓和死刑立即执行的核准权。然而,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死刑复核程序受到冲击,死刑核准权被下放给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新中国第一部刑事诉讼法颁布,规定死刑立即执行必须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然而,不久之后,国家又作出了例外规定,授权高级人民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此后,死刑核准权的授权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到各种严重罪行的死刑案件。
死刑核准权的问题
然而,死刑核准权的下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下放的时间太长,自1980年以来,死刑案件的核准权从未收回到最高人民法院,导致最高人民法院从未完整地行使过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其次,下放的范围太广,绝大多数死刑案件的核准权都被授予高级人民法院,只有少数案件需要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此外,授权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案件的核准程序名存实亡,导致死刑复核程序被取消,这不利于确保死刑的正确适用和防止错杀。
死刑核准权的统一行使
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2006年,《决定》修改了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为了贯彻《决定》的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相关决定,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死刑案件的核准权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这一改变既体现了国家对适用死刑的严肃慎重,又保持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打击最严重的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权利有一定的意义。然而,死刑核准权的统一行使也需要解决一些问题。例如,之前已经核准的死刑案件如何处理,以及如何确保死刑的正确适用和防止错杀等。
结论
死刑核准权的确定是死刑复核程序中的核心问题,它关系到防止错杀无辜和罚不当罪的目的能否实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死刑核准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最终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这一改变既有利于确保死刑的正确适用,又保持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然而,死刑核准权的统一行使也需要解决一些问题,以确保死刑的正确适用和防止错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