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9-06
死刑复核程序采用书面秘密的审核方式,不进行开庭审理。根据现行刑事诉讼法第202条规定,死刑复核的组织已经明确,但对于复核的内容、方式和期限并没有具体规定。实践中,死刑复核一律采取不开庭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导致复核过程以秘密阅卷为主,控辩双方无法参与其中,无法表达意愿,对复核结果难以施加有效的影响。
死刑复核程序全程由人民法院控制,主导着全部程序的过程。控辩双方被动等待裁决的结果,无法对复核活动实施有效的制约和牵制。被告人期待通过死刑复核程序进行申辩,并与司法权展开理性对话的要求往往无法实现。
当前死刑复核程序由人民法院主动发动,作为一种人民法院内部自行发动的对死刑案件的审查与控制程序。在未经控辩双方申请的情况下,由司法主体自行对案件实施审查与复核活动。因此,死刑复核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诉讼的性质,司法权可能丧失中立性及司法权运作过程中的冷静与自律,易产生偏见,最终裁判结论也难以获得争议双方的普遍认同。
死刑复核程序与二审程序合并为同一程序。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死刑后,大多数被告人提出上诉。对于最高人民法院授权各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部分死刑案件来说,高级人民法院在行使第二审审判权的同时,也行使死刑核准权。在实践中,经过二审后仍然判处死刑的案件,在判决裁定的结论部分注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授权高级人民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的规定,本判决(或裁定)即为死刑判决(裁定)"。这导致死刑复核程序变得形式化,出现行政化倾向,甚至出现严重的萎缩甚至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