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03
1、违反民法和合同法强行性规定的格式条款无效
民法和合同法强行性规定是指不依赖于当事人意志而必须无条件适用的法律规范。这些规范仅依法定事由的发生而适用,且内容不得以当事人意志改变或删除。因此,无论是否基于自由意思而订立,如果格式合同条款的内容违反了法律强制或者禁止性规定,都应该认定为无效。通过强行性规制技术调整格式合同条款,使格式合同失去效力,不仅表明了法律对某些格式条款的坚决态度,同时也昭示了法律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干预。
2、违反民法基本原则的格式条款无效
由于格式合同条款订入合同并没有双方当事人的协商,即使存在不公平、不合理的内容,相对人也无法提出异议。对此类合同条款,就应当依据民法基本原则,如公序良俗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显失公平原则、平等互利原则等作为判断依据。
在各国立法与司法实务中,主要采取了三个民法基本原则作为判断格式合同条款效力的依据,即公序良俗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1)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权利的滥用指的是权利人行使权利背离权利本旨或超越权利界限的违法行为。法律对此行为予以否认或限制其效力,即为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活动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无效。这些规定在我国确立了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2)公序良俗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是行使民事权利和从事民事行为的基本指导原则。对于合同中违反公序良俗的内容,各国法律均认为无效。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这实际上包括了公序良俗原则。所以,如果格式合同条款的内容违反公共秩序,应当认定为无效,从而不发生拘束合同相对人的效力。
(3)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民法最基本的指导原则。在对格式合同条款的效力进行规范时,首先就应当考虑如何借规范格式合同条款的内容,以维护合同当事人间利益之均衡,从而保障合同正义。在民法的基本原则中,诚实信用原则是维护合同当事人利益均衡的优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