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3-26
1. 确定拟处置的标的,并进行处置公示。
2. 进行尽职调查,对不良资产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3. 进行谈判,与债务人或保证人进行协商,寻求解决方案。
4. 报批,将处置方案提交相关部门审批。
5. 拍卖,通过拍卖等方式将不良资产出售。
6. 签约付款,与买方签订合同并收取款项。
7. 进行债权交接,并进行债权转让公告。
1. 扣收款项:根据合同约定,金融机构可以直接从借款人或保证人的存款账户上扣收款项。
2. 主张债权:根据民法通则第140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金融机构可以向债务人或保证人主张债权,要求其履行债务。为了防止逾期贷款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导致丧失法律保护,金融机构应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向债务人及时发出催款通知书,并要求债务人签署回执。
3. 强制执行财产或申请支付令: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借款人或保证人的财产,或申请支付令。
4. 行使代位权:当债务人无力履行债务,同时债务人享有其他债权却未行使时,金融机构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
5. 行使撤销权:如果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或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等情况导致金融机构的到期债权无法实现,金融机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以上行为。
6. 行使抵销权:如果金融机构与债务人之间互负有到期债务且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抵销。
7. 提前追究违约责任:当债务人明确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债务时,金融机构可以在债务履行期届满之前要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
8. 申请破产:对于无法通过以上手段收回的贷款,金融机构可以申请借款人或保证人破产。
不良资产清收的诉讼时效一般为三年。根据《民法总则》第188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超过二十年的诉讼时效期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但特殊情况下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此外,根据《民法通则》第140条的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