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5-03-14
(一) 侮辱
侮辱是指通过言语、文字或行为举止等方式故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行为的主观状态应为故意,可以采用言语、书面文字或行为举止等方式,也可以混合使用上述方式。根据《民法通则》第101条后段规定,禁止使用侮辱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根据《民通意见》第140条规定,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并造成一定影响的行为,应视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对法人名誉进行诋毁、诽谤的书面、口头等行为,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视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二) 诽谤
诽谤是指故意或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毁损的行为。诽谤的主观状态可以为故意,也可以为过失,可以采用言语、书面文字或任何散布虚假事实的方式。根据《民法通则》第101条后段规定,禁止使用诽谤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在文学作品中故意使用他人真实姓名,或未写明原告的真实姓名和地址,但对人物特征的描写有明显的指向或影射他人,小说内容存在侮辱、诽谤情节,致其名誉受到损害的,作者和出版社均可能构成对名誉权的侵犯。
(三) 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徐良诉上海文化艺术报社等侵害名誉权一案的复函》,被告赵伟昌根据传闻撰写了严重失实的文章《锁甲三千元带来的震荡》,而被告《上海文化艺术报》社未经核实就刊登了该文,造成了不良后果。根据此案判决,两被告的行为均构成了对徐良名誉权的侵害。
仅供领导部门内部参阅的刊物、资料等中刊登的来信或文章,如果当事人以其内容侵害名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机关、社会团体、学术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分发本单位、本系统或其他一定范围内的内部刊物和内部资料,如果所载内容引起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应受理。
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做的报道,如果报道客观准确,不应被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但如果报道失实,或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或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应被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