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08
1、以文字或音像制品形式侵权的,需要提供相应的载体作为证据。
2、以口头形式侵权的,需要提供证人证言或相关证明材料。
3、以其他形式侵权的,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
1、需要提供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证据。
2、如果造成精神损失,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
如果原告或被告是法人,需要提供法人资格证明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如果需要委托他人代理诉讼,需要提交授权委托书。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的规定,确定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需要考虑以下四个要素:
行为人的主观过错是指行为人在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中存在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例如,在媒体报道中侵害他人名誉权的案件中,如果加害人的主观意图是故意的,那么可以轻易确定其过错。但如果加害人的行为仅仅是由于对报道事实的调查或审查不严谨而导致报道失实,那么如何确定其主观过错呢?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监督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由报道权,不应过分要求报道准确无误。因为在我国的国情下,舆论监督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鼓励并支持新闻媒体继续有效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对于构成要素中的"法",最高人民法院并未明确解释。但笔者认为,按照惯例,这里的"法"应该被限制解释,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规。虽然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可以约束行为人,但违反这些规定并不会导致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救济途径是向相关行政主管机关申诉,要求对行为人进行处理。
由于名誉权本身具有特殊性,名誉权的损害后果与一般侵权后果的表现有所不同。前者较为隐蔽,且举证困难。例如,公民因加害人的行为导致社会和他人对其品德评价降低;法人因加害人的行为导致商誉下降、合同被终止等。我国尚未明确规定名誉权损害后果的具体表现形式,名誉权案件的处理一直由法官自行裁量,对于是否存在损害后果及后果的严重性,没有法定和统一的衡量标准。这也是完善名誉权保护制度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