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9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50条的规定,诉讼中止适用于以下情形:
如果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或者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则可以中止诉讼。
如果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则可以中止诉讼。
如果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无法参加诉讼,则可以中止诉讼。
如果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则可以中止诉讼。
除上述情形外,还可以根据其他法定情形中止诉讼。
诉讼中止与延期审理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尽管它们都是因特殊情况而停止诉讼活动,但存在以下区别:
诉讼中止可以发生于诉讼程序开始以后的任何诉讼阶段,而延期审理只适用于开庭审理阶段。
诉讼中止会导致本案诉讼程序中途搁置,法院和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都必须停止一切诉讼活动;而延期审理只是将本案开庭审理的日期拖延,其他诉讼活动不会停止,例如通知证人到庭。
诉讼中止的法定情形源于诉讼外部,恢复审理的时间通常由法院决定;而延期审理的法定情形源于诉讼内部,恢复审理的日期通常由法院确定。
延期审理适用于以下情形:必须到庭的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正当理由未能到庭;当事人临时提出回避情形;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重新鉴定、勘验,或需要补充调查;以及其他需要延期的情形。而诉讼中止适用于以下情形: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无法参加诉讼;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以及其他应中止诉讼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