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5-03-20
根据实践,认定"以行为表示将不履行合同主要义务"多以承包人的停工行为为依据。但对于承包人的停工行为,应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其是否拒绝履行合同主要义务。如果是因为发包方未能履行合同义务导致承包人无法施工,不能认定为承包人以行为表示不履行合同主要义务。例如,当事人在施工合同中约定了发包方的预付款义务、支付进度款的义务以及其他实现开工条件等义务,但发包方未履行上述义务导致承包人无法开工或施工困难,承包人可以停工。这种情况下,承包人的停工可视为行使先履行抗辩权,而不是违约行为。同时,该条所涉及的发包人的合同解除权利,还与承包人享有合同解除权利的几种情形相对应,即承包人享有合同解除权利的情形也是发包人不履行其义务或履行迟延等违约行为导致承包人无法履行合同。
当然,如果发包方对工程工期有特别要求,此时发包人解除合同的依据应是合同法第94条第4项规定的"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工期延误是承包方常见的违约行为。例如,施工者组织水平的因素、发包方在施工合同中压缩工期、发生工期迟延时未能及时签证等,导致产生合同纠纷时,承包人难以有效举证。
工程未能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完工,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果不能归责于承包人,则承包人无需承担工期延误的责任。通常情况下,当事人会在合同中约定工期顺延的情形,主要包括发包人未能按合同约定提供图纸和开工条件、发包人未能按约定日期支付工程预付款、进度款,致使施工无法正常进行、工程师未按合同约定提供所需的指令、批准等,致使施工无法正常进行、设计变更和工程量增加、不可抗力等。承包人有责任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收集和固定这些证据并及时签证确认,否则在纠纷产生后,承包人将因举证不力而承担违约责任。
在判断是否支持发包人解除合同的主张时,还应适当考虑合同工期对发包人合同目的实现的影响以及工程延误对发包人造成的损失大小。如果发包方是生产经营性企业,合同的标的是厂房或经营用房,工期延误将对发包方合同目的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反之,如果是办公用房或生活用房,工期延误对发包人的合同目的实现影响不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应支持发包人解除合同的主张,但承包人仍应承担工期延误的违约责任,违约责任可以是合同约定的违约金,也可以是法定的损害赔偿。
如果承包人完成的建设工程质量不合格,并拒绝修复,发包方当然可以解除合同。这里的工程质量不合格仅限于工程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或建设工程对质量有特别要求的情况。只有工程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才能认定发包人的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对于非主体结构的质量瑕疵,发包人可以主张减少价款或要求对方承担违约金等权利。
对于转包行为和分包行为应区别对待。对于分包行为,不宜一概认为发包方都可以行使解除权利。如果分包单位具有相应的分包工程资质,且其资质等级或施工能力与总承包人相当甚至高于总承包人,不一定支持发包人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