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谚语:“平等者之间不存在支配权。”关于这句话的正确解读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国家司法考试 > 司法考试 > 司考历年真题法律知识

法律谚语:“平等者之间不存在支配权。”关于这句话的正确解读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20

 
427640
我国法律规定,要想为司法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必须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即之前的司法考试),因此练习真题是非常重要的步骤,那么如何解析历年来法理学真题呢?接下来跟手心律师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选项A:平等的社会只存在平等主体的权利,不存在义务;不平等的社会只存在不平等的义务,不存在权利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的,不存在孤立存在和发展的情况。因此,选项A是错误的。

选项B:在古代法律中,支配权仅指财产上的权利

在古代社会,支配权的客体既包括财产权,也包括人身权范畴。因此,选项B是错误的。

选项C:平等的社会不承认绝对的人身依附关系,法律禁止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奴役

平等的社会不承认绝对的人身依附关系,人人生而平等。这与法律禁止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奴役的原则相符。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

选项D:从法理上讲,平等的主体之间不存在相互的支配,他们的自由也不受法律限制

法律是自由的保障,但自由必须在法定规定的边界内行使,不能逾越。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

《婚姻法》第19条第1款规定的规则

选项A:任意性规则

根据《婚姻法》第19条第1款的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这表明夫妻在财产归属方面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

选项B:法律原则

根据《婚姻法》第19条第1款的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这表明夫妻在财产归属方面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而不是法律原则的规定。因此,选项B是错误的。

选项C:准用性规则

准用性规则是指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根据《婚姻法》第19条第1款的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这表明夫妻在财产归属方面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而不是准用其他规定的情况。因此,选项C是错误的。

选项D:禁止性规则

禁止性规则是指规定在一定范围内禁止人们进行某些行为的法律规则。根据《婚姻法》第19条第1款的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这表明夫妻在财产归属方面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而不是禁止性规则的规定。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

关于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7条第1款进行法律解释的案件

选项A:李某的解释为非正式解释

正式解释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对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解释。非正式解释是指由学者或其他个人及组织对法律规定所作的不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解释。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7条第1款的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李某根据这一规定认为餐馆应负赔偿责任,并起诉该中心。因此,李某的解释属于非正式解释。选项A是正确的。

选项B:李某运用的是文义解释方法

文义解释是指根据法律规定的文字表述来解释法律的方法。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7条第1款的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李某根据这一规定认为餐馆应负赔偿责任,并起诉该中心。因此,李某运用的是文义解释方法。选项B是正确的。

选项C:法官运用的是体系解释方法

体系解释是指将法律条文放在整部法律中进行解释的方法。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7条第1款的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法官根据这一规定来解释李某的诉讼请求,判断餐馆是否应负赔偿责任。因此,法官运用的是体系解释方法。选项C是正确的。

选项D:法官主要根据法律责任的效益原则作出判决

法律责任的效益原则是指在追究责任时,应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讲求法律责任的效益。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7条第1款的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法官根据这一规定来判断餐馆是否应负赔偿责任,并最终作出判决。因此,法官主要根据法律责任的效益原则作出判决。选项D是错误的。

关于王某遗嘱中“我的一半财产权”的解释

选项A:王某老伴与子女间的争议在于他们均享有正式的法律解释权

王某老伴与子女间的争议在于房产如何分配,但争议焦点不是双方均有正式的法律解释权,而是房产归属的问题。因此,选项A是错误的。

选项B:王某老伴与子女对遗嘱的理解属于主观目的解释

王某老伴与子女对遗嘱的理解属于文义解释,即根据遗嘱的文字表述来解释其意图。因此,选项B是错误的。

选项C:王某遗嘱符合意思表示真实、合法的要求

王某过世前立下的遗嘱是在其意思表示真实且合法有效的情况下作出的,属于合法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

选项D:遗嘱中的“我的一半财产权”首先应当进行历史解释

遗嘱中的“我的一半财产权”是王某对自己财产归属的表述,属于文义解释的范畴,而不是历史解释。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选项B说法正确。民主立法是指在立法过程中,应当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民众的权利和利益,确保立法的公正和公平。某市政府在制定车辆限号行驶规定时充分征求广大市民的意见,体现了民主立法的原则。选项C说法错误。注重效率是指立法过程中要考虑到立法的效果和效率,确保立法的目标能够得到有效实现。某市政府为缓解拥堵问题制定车辆限号行驶规定,是为了提高交通效率和减少拥堵,因此注重效率是符合立法原则的。选项D说法正确。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指立法既要有一定的原则性,保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和特殊情况的需要。某市政府制定的车辆限号行驶规定中明确了特殊情况下的免责规定,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选项B,根据题目描述,张女主张的“接吻权”并非法定权利,而是她个人主观上认为受到了损害的权利,所以选项B错误。选项C,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是一种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责任认定书的作用是确认交通事故的责任方,对于民事诉讼起到一定的证据作用,所以选项C正确。选项D,司机赔偿3,000元是一种经济赔偿的方式,并非绝对义务的承担方式,所以选项D错误。

选项C,规范性法律文件与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区别

规范性法律文件是一种针对一般情况下、适用于一般对象的抽象的法律文件。它具有反复适用和普遍适用的特点,可以在各种情况下使用。非规范性法律文件是一种针对特定情况下、适用于特定对象的具体的法律文件。它具有一次性适用的特点,只能在特定情况下使用。

规范性法律文件与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例子

一个例子是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责任认定书是一种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它是在特定情况下,针对特定的交通事故对象发布的具体的法律文件。它的目的是确定交通事故的责任方,并给予相应的处罚和赔偿。

相对而言,交通法规是一种规范性法律文件。交通法规是在一般情况下,针对一般的交通参与者发布的抽象的法律文件。它包含了各种交通规则和标准,适用于各种交通情况,可以在各种交通事故中使用。

选项D,绝对义务与相对义务的区别

绝对义务是指对应不特定的权利人的义务,它适用于所有人,不论其身份、地位或关系。相对义务是指对应特定的权利人的义务,它只适用于特定的人,根据其身份、地位或关系来确定。

绝对义务与相对义务的例子

一个例子是司机赔偿3000元的情况。司机赔偿3000元是一种相对义务的承担方式,因为赔偿的对象是特定的人,即受害者。司机需要根据受害者的要求来支付赔偿金。

相对而言,司机遵守交通规则是一种绝对义务。交通规则适用于所有人,不论其身份、地位或关系。司机必须遵守交通规则,无论是否发生交通事故。

我国省级地方性法规《食品卫生条例》的特点

该法规所属领域

《食品卫生条例》主要是关于行政法领域的内容。它规定了行政机关对食品卫生的管理方面的内容。

该法规的适用范围

《食品卫生条例》仅在该省范围内适用。虽然它的适用范围有限,但并不影响该法规的效力的普遍性。法律的普遍性是指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法具有普遍效力或约束力。

该法规的解释主体

凡属于《食品卫生条例》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制定法规的省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或作出规定。凡属于《食品卫生条例》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进行解释。

该法规的法律效力

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虽然《食品卫生条例》仅在该省范围内适用,但它具有普遍效力或约束力。法的普遍性是指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法具有普遍效力或约束力。

餐饮经营者对醉酒者的义务

法律解释的争议

在谢某醉酒后猝死的案件审理中,合议庭对餐饮经营者对醉酒者是否负有义务产生了争议。

刘法官的观点

刘法官认为,虽然我国相关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判例,餐饮经营者负有确保醉酒顾客安全的义务。他认为,认定曾某负赔偿责任符合法律保护弱者的立法潮流。

正确的观点

刘法官的观点属于法律解释的非正式渊源。他在论证中运用了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的判例作为参考,并结合了法律保护弱者的立法潮流。

法律解释及其方法

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中的必经环节。它的目的是为了明确法律的含义和适用范围,以便正确地适用法律。

法律解释的方法

法律解释有多种方法,包括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立法者意图或目的解释、历史解释、比较解释和客观目的解释。

文义解释

文义解释是首先考虑的解释方法。它通过清晰地描述法律条款的内容来解释法律。

体系解释

体系解释是将被解释的法律条文放在整个法律关系中,联系此法条与其他法条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法律。

立法者意图或目的解释

立法者意图或目的解释是从立法者的意图或目的来解释法律。它的目的是追求符合实际的正义。

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依据法律问题的历史事实对某个法律规定进行解释。它的目的是解释某个特定的法律规定。

比较解释

比较解释是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适用法律。

客观目的解释

客观目的解释是从社会的需求角度对法律的具体应用。它可以使用一些正义标准和伦理性原则作为解释的根据。

最高法院裁判文书的作用

裁判文书的重要性

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具有最高的司法效力,对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裁判文书的参考价值

裁判文书可以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提供参考,也是法律专家和学者开展法律教学和研究的宝贵素材。

裁判文书的发布

为了更好地发挥裁判文书的作用,最高法院决定定期向社会公布部分裁判文书。

裁判文书的效力

虽然裁判文书具有最高的司法效力,但它的效力仅限于司法领域,不具有普遍法律效力。

二手房房屋买卖合同的约定

合同的形式和生效

二手房房屋买卖合同一般采用书面形式,经双方签字后生效。

合同的份数和分发

合同一般一式三份,甲、乙各执一份,留见证律师一份。这些份额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合同的效力和后果

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是法律所保护的,违反合同的一方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奥地利法学家埃利希对法社会学原理的解读

法的发展的重心在于社会本身

奥地利法学家埃利希在他的著作《法社会学原理》中指出,无论是在当代还是其他任何时代,法的发展的重心既不在立法,也不在法学或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

这句话的涵义是指法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法律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社会的需要和变革所驱动的。法律的形成和变迁受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法律的内容和制度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这一解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法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法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对于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和约束。不同的社会会有不同的法律体系。

B.国家的法以社会的法为基础。国家的法律是建立在社会的法律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应当符合社会的需要和利益。

C.法的变迁受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法律的发展和变迁是与社会发展和变革密不可分的,法律的内容和制度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D.任何时代,法只要以社会为基础,就可以脱离立法、法学和司法判决而独立发展。法律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立法、法学和司法判决,更重要的是要以社会为基础,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利益。

《摩奴法典》中的法律规定

古印度法律的特点和内容

《摩奴法典》是古印度的一部法典,其中包含了许多法律规定。在第五卷第一百五十八条中规定,妇女要终生耐心、忍让、热心善业、贞操,淡泊如学生,遵守关于妇女从一而终的卓越规定。第一百六十四条规定,不忠于丈夫的妇女生前遭诟辱,死后投生在豺狼腹内,或为象皮病和肺痨所苦。第八卷第四百一十七条规定,婆罗门贫困时,可完全问心无愧地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己有,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第十一卷第八十一条规定,坚持苦行,纯洁如学生,凝神静思,凡十二年,可以偿赎杀害一个婆罗门的罪恶。

根据这些法律规定,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摩奴法典》的规定表明,人类早期的法律和道德、宗教等其他规范是浑然一体的。古印度法律与道德、宗教等其他规范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古印度社会的法律体系。

B.《摩奴法典》规定苦修可以免于处罚,说明《法典》缺乏强制性。《摩奴法典》中的法律规定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选择和信仰进行行为。

C.《摩奴法典》公开维护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摩奴法典》中的法律规定明显偏向于维护社会中的特权阶层,对于普通人民的权利保护有所不足。

D.《摩奴法典》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与现代法律精神不相符合。《摩奴法典》中的法律规定与现代法律的精神和原则有所不同,其中包含许多神秘和超自然的因素。

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的关系

法律思维活动的特点和目的

关于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作为一种法律思维活动,法律推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绝对事实和真相。法律推理是一种寻求正当性证明的推理,目的是为了找出真相和确定答案。

B.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活动,法律推理完全独立于法律解释。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是相互关联的,法律推理是为了得出法律判决的结论,而法律解释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法律的意义。

C.法官在进行法律推理时,既要遵守和服从法律规则又要在不同利益冲突间进行价值平衡和选择。法官在进行法律推理时需要考虑法律规则和不同利益之间的平衡,以达到公正和合理的判决。

D.法律推理是严格的形式推理,不受人的价值观影响。法律推理是一种人的推理,受到人的价值观和观念的影响,不是完全客观的。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

劳动争议解决的程序和途径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的规定,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从法的要素角度看,该规定属于任意性规则。根据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不同,可以将法律规则分为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该规定属于任意性规则,允许当事人根据自己的选择和约定行事。

B.从法的适用角度看,该规定在适用时不需要法官进行推理。该规定是明确的,不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推理。

C.从法的特征角度看,该规定体现了法的可诉性特点。法律是可诉的规范体系,具有可诉性。当事人有争议时,可以通过申请调解和仲裁来解决纠纷。

D.从法的作用角度看,该规定为行为人提供了不确定的指引。法律对人的行为提供了一定的指引,但是在具体操作中,行为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来进行决策。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权力的合法性

苏格拉底审判案的思考

根据苏格拉底审判案的情节,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人的良知、道德感与法律之间有时可能发生抵牾。苏格拉底被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这表明道德和法律之间有时会发生冲突。

B.苏格拉底服从判决的决定表明,一个人可以被不公正地处罚,但不应放弃探究真理的权利。苏格拉底选择服从判决,而不是逃亡,表明他坚持追求真理的权利,即使面对不公正的处罚。

C.就本案的事实看,苏格拉底承认判决是不公正的,但并未从哲学上明确得出“恶法非法”这一结论。苏格拉底认为判决不公正,但并未明确得出“恶法非法”的结论,而是选择服从判决。

D.从不同法学派的立场看,此案的判决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不同法学派对此案件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存在所谓的“唯一正确的答案”。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第1款规定

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第1款的规定,家庭成员有责任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或冷落老年人。这一条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确定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

该条款属于确定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确定性规则指的是内容已经明确肯定,无需参照其他规则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则。义务性规则指的是规定人们法律义务的规则,即规定人们应当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规则。该条款明确规定了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或冷落老年人,因此符合确定性和义务性规则的描述。

规范语句

该条款使用了“应当”和“不得”等道义助动词,属于规范语句。规范语句是指使用道义助动词来表述的语句,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因此,该条款属于规范语句。

家庭成员对待老年人的行为模式

该条款规定了家庭成员对待老年人的行为的“应为模式”和“勿为模式”。其中,“应当”体现了“应为模式”,即在特定条件下,人们应当或必须如何行为的模式;而“不得”体现了“勿为模式”,即在特定条件下,人们禁止或不得如何行为的模式。

法律的强制力与程序性特征

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来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以下是关于法律的特征的几个正确说法。

保证自身实现的力量

法律具有保证自身得以实现的力量。法律的实施依赖于国家的强制力,只有通过法律程序的执行,才能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程序性特征

法律具有程序性特征,这是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区别。法律通过特定的法律程序来确保其实施的公正性和合法性,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依靠国家暴力作为外在强制的力量

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观点来看,法律主要依靠国家暴力作为外在强制的力量。国家通过法律来规范社会行为,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制裁,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自然力不属于法律的强制力

自然力不属于法律的强制力的组成部分。法律的强制力是人为强制,与自然力有所区别。

法律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的发展是法产生的根源,而法律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新的社会组织和规范。以下是关于法律与社会关系的几个正确说法。

法律以社会为基础

社会是法律的基础,法律应以社会为基础。法律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于社会,法律变迁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基本一致。

法律起源与社会发展相一致

法律的起源与社会发展的进程相一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新的社会规范需要应对社会资源有限与人的欲求无限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冲突,分配社会资源,维持社会秩序。为适应这种社会需求,国家和法作为新的社会组织和规范出现。

法律产生的根本原因

法律产生的根本原因包括经济根源、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社会资源有限与人的欲求无限之间的矛盾并非法律产生的根本原因。

法律的社会作用

法律的社会作用包括解决社会冲突、分配社会资源和维持社会秩序。这些作用是法律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而非仅仅是法律的规范作用。

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的适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8条的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如果按照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适用本法。这一条款具体规定了外国人在境外犯罪的适用条件。

延伸阅读
  1. 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及赔偿
  2. 全新黄金首饰转眼变旧金 口头约定需谨慎
  3. 商品房买卖合同的买房人保护
  4. 手机卡复号费的法律解读
  5. 扩大宣传的法律责任及处罚

司法考试热门知识

  1. 法律谚语:“平等者之间不存在支配权。”关于这句话的正确解读
  2. 依法治国要求树立法律权威,依法办事
  3. 人身自由的保护层次
  4. 关于规章的正确说法
  5. 农村小额贷款流程详解
  6. 侦查措施与公民权利保障的关系
  7.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免责的规定
司法考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