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3-18
证明受贿罪的主体要件需要收集多种证据,包括书面文件(如任命书、委托书、合同)、档案证明、证人证言以及证明受贿人所在单位经济性质的证据等。
在办案过程中,有时候会忽视对任命书、合同、档案证明的复制以及知情证人证言的收集,这可能导致证明经济组织性质的证据被忽视,给被告人留下退路和可乘之机,最终导致案件失败。因此,需要注意收集与受贿人职务相关的证据,如任命、合同、委托书,并在证人证言中收集临时任命的研究记录、任命人的证言宣布场所以及宣布内容的证人证言。对于经济组织性质的证据,不能仅凭一枚公章或某一文件来确定,而应综合考虑工商登记、资金来源、管理形式、承包协议、财产归属等方面的证书和证人证言,进行综合判断。此外,还需要收集行贿人对受贿人职务和企业性质的认识情况的证据。
证明受贿罪中利用职务之变的证据需要收集两方面的证据。
首先,需要收集受贿人所在职务的权利范围的证据,包括受贿人在单位内主管或分管的事项、在经济交往、行政管理、司法活动等工作中的权限、被授委托的范围以及职务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程序等。此外,还应收集其职务活动的合法性的证据。
其次,需要收集证明受贿行为与职务有内在联系的证据。这方面的证据主要是证人证言,需要重视对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方面的证据收集。除了考虑职务本身的权限和所属下级的影响外,还需要注意在某些案件中横向制约可能使受贿行为与职务具有内在联系。
证明受贿行为的证据需要收集贿赂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手段、金额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需要收集贿赂手段的证据,包括索取贿赂的行为和双方供证、证人证言、书证等方面的证据。只有对整个贿赂过程的行为、诡计、对话甚至身体部位的微小动作进行详细收集,才能正确判断。
其次,需要收集时间、地点、环境等细节方面的证据,包括交接场所的具体描述、当时气氛的具体描述等。只有证人证言一致,才能认定。
证明受贿罪中赂物的证据需要收集多种证据。
首先,需要收集有关赂物来源的证据,包括帐目、发票、凭证、白条等书证,并注意对被告人掩盖事实的虚假书证的鉴定。对于金钱行贿,还需要查明金钱的来源,包括家中原有、银行提取或借款,并注意时间的吻合。对于行贿物品,需要查明购买时间、购买地点、发票号等。对于使用不记名存折或记名存折行贿的情况,需要查明支取情况,并对原始单据进行鉴定。
其次,需要收集赂物品的数量、特征、性能等方面的证据,通过考察金钱面值、数字、物品外形、规格、颜色等外部特征和内在性能,确定系赂物。
最后,需要收集与犯罪事实有关的证据,如挥霍金钱的去向、物品损坏情况、贿赂财物转移情况、因贿赂造成的损失等。
受贿犯罪具有一定的侦查难度,因此需要及时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取证。在受贿嫌疑人察觉追查时,往往会破坏、转移、伪造甚至毁灭证据,因此需要迅速采取必要的法定手段和法律措施,如立案、控制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等,以便迅速收集证据、固定证据、分析判断证据,通过合法获取的证据指证犯罪嫌疑人和证实犯罪。
在侦查受贿案件时,不应过于依赖嫌疑人的口供,而是应拓宽思路,收集更多的证据。除了收集嫌疑人的口供和行贿人或知情人的证言等直接证据外,还应注意收集受贿犯罪每个阶段产生的大量间接证据,如时间、地点、赃款赃物等。只要这些证据相互印证、相互证明、形成锁链,能够说明某一事实的真实性和唯一性,就能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
在受贿案件中,有些证人可能会在作证后翻供,此时需要善于发现翻供证人证言中的矛盾点,并加以利用。侦查人员应敏锐地抓住证人证言中的矛盾点,在证人事先没有思想准备、还没来得及与嫌疑人统一口径的情况下,深追细问,使其不能自圆其说,从而暴露出破绽,然后进行证人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其回到如实作证的正确轨道上来。
办理受贿案件涉及的问题较广,需要整合办案人员,使其成为高速协调运转的整体。指挥者应掌握全面,科学统筹安排,对参与办案的人员进行统一指挥,通过科学指挥、合理部署,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干警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以最快的速度获取确实可靠的证据,提高侦查破案的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