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06
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给债权人占有,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优先受偿。
传统上,动产质权与抵押权的区别在于质权的设立以动产质物的转让为公示要件,而抵押权的设立并不以抵押物的占有转让为要件,因此需要其他公示要件,即登记公示。权利质押的设立以权利的凭证转让为要件。如果连实物的权利凭证也不存在,就必须借助登记制度,例如股票质押。
我国《担保法》规定了股票质押的设立采用登记生效原则。根据担保法第78条规定,如果股票可以依法转让,出质人与质权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质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这种规定值得赞赏,因为既然没有质物转让的可能,也没有权利凭证转让的可能,那么如何保护股票质押的质权人呢?借助登记是必要的。登记之后实际上就实现了将股票交易冻结的效果,因此设质人将无法交易质押股票,有效地预防了设质人私下交易股票的可能。
股票质押必须借助证券登记机构的配合,只有在其配合下,才能实现对设质股票交易的冻结。在这种情况下,该股票上的权利人有设质人和质权人两个。证券登记机构应当对二者都尽到善良义务,根据质押合约的约定行事。
如果设质人要出售该股票,必须得到质权人的书面许可。如果质权人要行使质权,只能等到主债务没有履行之后。如果证券登记机构未得到一致的许可而私自允许单方出售股票,其行为构成对质权人和设质人债权的侵害,应承担侵犯债权的责任。
如果证券商未经一致许可而卖出股票,可能会出现第三人购买其出售的股票的情况。但是,因为第三人通过电脑购买,主观上应当为善意,因其不知道购买的股票是该证券无权处分。因此,应适用善意取得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