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签名伪造、冒用、盗用的民事责任分析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4-03
伪造、盗用、冒用他人电子签名的民事责任
引言
除技术缺陷外,伪造、盗用、冒用他人电子签名是诱发电子签名真实性风险的又一类型。根据《电子签名法》第32条规定,伪造、冒用、盗用他人的电子签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然而,该规定对于伪造、冒用、盗用他人电子签名的民事责任并未进行具体细化。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对伪造、冒用、盗用他人电子签名的民事责任进行分类讨论。
案例分析
假设B冒用(伪造、盗用)A的电子签名,与善意D签订合同,电子签名的认证机关为C。在这一典型的冒用签名案例中,涉及到A、B、C、D四方的法律关系。
情形一:撤销合同
由于B未经A的许可而使用A的电子签名,B根本没有代理A进行交易的权限。根据《合同法》第48条第2款规定,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如果D在A追认之前撤销了合同,B必须对D承担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根据《合同法》第58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情形二:继续履行合同
D也可以选择不撤销合同,而要求B继续履行。根据《合同法》第48条第1款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若A未追认,则D可请求B承担继续履行责任。
情形三:虚假外观责任
由于B所使用的电子签名经过了认证机构的认证,具备值得信赖的外观,善意D基于对该权利外观的信赖而进行交易。如果A对此种虚假外观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程度的预测和控制能力,应当由其承担因虚假外观产生的不利风险。根据《合同法》第49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在这种情况下,D可据此请求A履行合同,A履行完合同之后,可以要求B赔偿其因履行合同遭受的损失。
情形四:认证机构责任
如果认证机构C不能举证证明自己对于电子签名的认证不存在过错,根据《电子签名法》第28条的规定,认证机构C应当对A和D承担损害赔偿责任。C向任何一方承担了赔偿责任之后,都可以向B追偿,要求B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结论
D选择根据何种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直接决定了B所承担民事责任的对象(电子签名的信赖方、电子签名人或电子签名认证机构),以及需要承担的民事责任种类(继续履行、返还原物、损害赔偿)。根据以上分析,对于伪造、冒用、盗用他人电子签名的民事责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