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4-15
在“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部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贯彻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一五”规划》,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标准的作用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然而,在标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本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围绕中心,促进转型,突出重点,支撑减排,注重实施,拓展领域,标准统领,全面动员。
本规划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本规划的任务包括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环境保护标准实施评估、环境保护标准宣传培训、环境保护标准体系设计、基础性工作及能力建设。
为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增加资金投入、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科研支撑、强化评估考核和加强国际合作。
以上是关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概述,详细内容请参阅附件。
由于环保标准的规范性和程序性要求严格,加之标准的上位法、基础数据和科研成果缺乏,以及环保标准工作任务繁重,制修订工作人员有限等主客观原因,导致一些标准难以出台或出台速度缓慢,无法及时满足环境管理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的人员配备,增加经费投入,提高标准制修订的效率和速度。
部分标准的标龄较长,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老化的标准进行修订和更新,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管理的要求。
同时,还需要加强标准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使用者对标准的理解和掌握,以确保标准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
重要标准、标准基础理论和标准体系的宣传培训工作开展有限,部分使用者对于标准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大对标准的宣传力度,开展全面系统的宣传培训活动,提高使用者对标准的认知和理解。
部分标准发布后未能得到全面有效实施,未能充分产生应有的效益。对于标准实施效果的跟踪评估工作未全面开展,标准的适用性受到影响,依据标准实施效果指导修订工作的机制尚不完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标准实施评估机制,对标准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正和改进。
部分标准相关科研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成果缺乏系统性,对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支持力度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对标准相关科研工作的组织和指导,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实用性。
重要基础数据和科研成果的信息共享程度不够,导致标准制修订工作受到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基础数据和科研成果的共享和交流。
相对于标准工作任务,标准工作队伍的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单项标准工作经费仍然偏少,不利于标准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标准工作队伍的建设,增加经费投入,提高标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改革创新,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不断推进环境管理转型,努力实现新时期环保标准工作的四个转变。
具体包括: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管理型转变、由侧重发展国家级标准向国家级与地方级标准平衡发展转变、由各个标准单元建设向针对解决重点环境问题的标准簇建设转变、由以标准制修订为主的工作模式向包括标准制修订、宣传培训、实施评估、标准体系设计与能力建设的全过程工作模式转变。
1.围绕中心,促进转型
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围绕深化总量减排、改善环境质量和防范环境风险,加快标准制修订。形成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规范和其他相关配套标准的标准簇,发挥标准组合效能,支撑环境管理战略转型。
2.突出重点,支撑减排
以污染减排、空气质量改善、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土壤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化学品风险管理、农村环境保护、环境应急等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建立环境质量标准和重大排放标准等的制修订新机制,提高单项标准投入,深化细化标准工作内容,进一步提升标准质量。
3.注重实施,拓展领域
从以环境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转变,更加需要发挥环境保护标准的导向、规范和依据作用。以完善标准体系为基础,以加强标准宣传培训、开展标准实施评估为突破,研究分析制约标准实施的关键因素,更加紧密结合环境保护系统各部门、各地方实际工作,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标准的适用性,充分发挥标准对环境质量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4.标准统领,全面动员
进一步突出环境保护标准在环境保护科技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以标准统领科研、技术、产业、健康、气候变化等各项工作,促进构建完善的科技标准体系。建立统一战线,不断完善竞争机制,广泛吸引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标准工作,并充分发挥优势单位的作用。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扩大我国环境保护标准的国际影响。
基本建立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环境管理制度相匹配的科学的、系统的、适用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构建针对重点环境问题的标准簇,为环境管理各项工作提供全面支撑。建立健全标准宣传培训和实施评估机制,全面组织地方参与环境保护标准全过程工作。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标准基础理论体系,形成一支规模较大的标准工作专业队伍和外围专家群体,进一步提升标准信息化管理水平。
1.在“十二五”期间共完成600项各类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任务,对其中若干项制修订任务进行优化整合,正式发布标准300余项。基本完成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构建,形成支撑污染减排、重金属污染防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的8大类标准簇。
2.建立常态化的标准宣传培训机制,国家级培训3000人次以上,带动地方培训15000人次以上。
3.建立环境保护标准实施评估工作机制,开展30项左右重点环境保护标准的实施评估,形成相应评估报告,指导相关标准制修订,提出环境管理建议。
4.形成一支专业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形成相对稳定的环境保护标准咨询专家约500人。
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为目标,加快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步伐,进一步完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鼓励地方参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制定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发展规划,制定实施较国家标准更为全面和严格的地方标准。
完成地表水、海水、空气、机场噪声、振动等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既反映我国特征,又逐步与国际接轨。完善地表水、空气、入海河口、近海生态等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使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与人民群众的感受相一致。进一步强化环境质量标准的导向作用,以环境质量标准倒推规划目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进一步深化细化环境质量标准制修订工作内容。
以人为本,配套环境质量标准实施需求,以总量控制污染物、重金属、颗粒物(PM10和PM2.5)、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其他有毒污染物为重点控制对象,通过完善污染物排放监控体系、收紧排放控制水平,进一步提高水、大气、固体废物和环境噪声等排放标准控制要求。坚持因地制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制订更严格的排放标准。进一步深化细化重大排放标准制修订工作内容。
制修订针对火电、钢铁、水泥、石油炼制、炼焦、有色金属冶炼、稀土、再生有色金属、电子、电池、锅炉、工业窑炉、涂装、印刷包装、饮食业油烟、制药、医药、人造板、砖瓦、铸造、玻璃、陶瓷等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的排放控制,并加强对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控制。特别是对无组织排放控制和污染源周边环境质量监控要求进行修订,以满足风险防范需求。此外,还将修订恶臭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恶臭控制,并制订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以保障污染监控体系的严密性。
为适应机动车工业高速增长情况下的污染防治工作需求,重点对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控制进行制修订。同时,将道路与非道路移动源并重,保持机动车与油品标准的同步。加强新机动车和移动式机械的排放控制要求,并完善在用移动污染源排放监控体系。全面实施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并发布国家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鼓励有条件地区提前实施下一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推动实施机动车环境保护标志管理,加强生产一致性检查,保障标准实施。推进车用燃油低硫化步伐和国家第四、第五阶段车用燃油标准的实施,并推动在全国范围供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的车用燃油。此外,还将制订混合动力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并加强国际机动车排放技术法规协调工作。
根据全过程管理与风险防范原则,逐步完善固体废物收集、贮存、处理处置与资源再生全过程污染控制标准体系。建立固体废物属性鉴别类标准体系,促进固体废物鉴别、分类规范化。针对固体废物产生的重点行业和环节,进一步明确控制要求,并强化和完善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污染控制标准。修订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焚烧等污染控制标准,并制订相应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污染控制标准,促进危险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此外,还将以环境风险评价为基础,从不同固体废物资源再生途径入手,制定固体废物资源再生污染控制标准体系。
以铁路噪声排放标准为基础,兼顾道路、城市轨道交通、内河航道等交通设施,整合制订交通干线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进一步完善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标准的规制对象和方法,健全高噪声活动或场所噪声排放标准。强化高噪声产品的噪声辐射标准制修订工作。重点研究制订工程机械、建筑服务设备、能源动力设备等高噪声产品的噪声辐射标准,加强环境噪声源头控制。加大标准实施力度,推动解决噪声扰民的突出问题。
结合我国核能和核技术利用的发展特点和水平,推动核与电磁辐射安全标准的基础研究,为标准的自主研究制定提供支撑。针对放射性废物管理、放射性物品安全运输、铀矿冶尾矿库等重点领域,开展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满足核与电磁辐射监管工作需要。
优先满足现行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监测工作需求,加快相关监测方法标准的制修订。加强自动监测方法的制订,完善相关要求。修订技术较为陈旧的现行方法标准,采用成熟、可靠、高效的新检测技术,形成适度超前于现行污染监控体系需要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加强土壤、沉积物、固体废物和生物样品采集、前处理和保存方法标准的制订。加强辐射环境监测、电磁场监测方法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建立现场快速监测方法标准体系,开展新型在线监测方法标准以及高通量、定性、定量和半定量的生物监测方法标准研究制订工作。增加和完善地面和遥感监测指标,建立生态监测方法与技术体系。
针对环境保护标准中的污染物项目和监测方法的需求,开展环境标准样品的研究,重点加强环境基体标准样品、有机物标准样品、温室效应气体等标准样品的研制,做好环境标准样品的储备。
制修订地表水、环境空气、土壤、污染场地、环境噪声、环境振动、辐射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制订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等多项配套规范。制订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制订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指南和生物多样性调查等技术规范。制修订城市轨道交通污染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制订沙尘暴和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等监测技术规范。研究建立水、气、声等移动监测系统的技术规范和评价规范。强化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制修订,研究建立环境监测数据评价技术规范。制订环境污染争议调查、仲裁监测技术规范。制订适应全球气候变化需求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加强环境基础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工作的名词、术语和符号标准。探索开展模式、方法类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重点制修订国家与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修订技术导则、国家与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修订技术导则等,加强各类标准制修订工作规则文件的编制工作。完善环境标准样品研制技术导则,提高环境监测工作质量。
根据环境管理需求,加强管理规范类标准的制修订。开展建设项目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饮用水源地保护、化学品环境管理、生态保护、环境应急与风险防范等各类环境管理规范类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同时,结合标准实施评估,对现行各类管理规范类标准进行清理。
为提升环境保护标准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加强标准在环境质量改善、污染物减排、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技术进步等方面的作用,开展环境保护标准的实施评估工作。评估工作遵循与当前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相结合、与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工作相结合、与长标龄标准复审工作相结合、与完善实施标准政策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评估的内容包括环境效益、经济成本、治理技术与达标情况等方面的评估。评估结果将作为标准制修订和相关标准体系调整的依据,并提出完善环境管理的工作建议。
加强环境保护标准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相关人员的标准应用水平。通过组织培训班、开展宣传活动等方式,向环境保护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传达环境保护标准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同时,加强对环境保护标准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标准的认知和理解,促进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为了扩大环境保护标准的社会影响,推动标准的实施,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统一有序的环境保护标准宣传机制。宣传工作分为日常宣传和强化宣传两个方面。
在日常宣传方面,我们将通过多渠道广泛开展标准宣传工作,包括利用电视、网络、期刊、报纸、热线和培训等渠道平台,充分发挥各方作用,完善环境保护标准宣传网络体系。我们还将与环境日、地球日宣教活动相结合,开展专题宣传。
在强化宣传方面,我们将对重要的环境保护标准进行集中宣传。我们将搜集汇总舆情动态,加强标准制修订过程宣传和发布后的集中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和准确理解环境保护标准。我们还将加大标准信息公开力度,在报纸或网络上刊发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此外,我们还将加强公众参与,通过听证会等方式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
我们将坚持标准的公益性质,继续做好环境保护标准的出版工作,并将标准发送至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环境问题、不同管理环节的需求,我们将出版相应适用的环境保护标准汇编。此外,我们还将加强环境保护标准基础理论与体系研究著作的出版工作。
为了全面推动标准的实施,我们将建立常态化的环境保护标准培训机制。培训工作将分为环境保护部统一组织的标准专题培训和各环境管理业务部门、各地、各行业自行组织的标准培训等多种类型。
我们将以环境保护标准总体系和主要子体系、以及“十一五”以来新发布实施的环境质量标准、重点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相关配套标准规范为主要培训内容。我们将逐步建立覆盖全国的标准宣贯网络,提高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和全社会对标准的理解和把握水平。
我们将每年举办2-4次全国层面统一组织的环境保护标准专题培训,重点开展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重大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约10项标准及约100项配套的环境监测规范、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和环境保护工程技术规范的培训。
我们还将在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主办下开展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培训,共约培训15000人次。
我们将以国内外环境管理理念与制度研究为基础,重点开展和深化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与成本的评估方法、环境质量标准达标规划制定方法、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机制、区域、流域环境保护标准制定方法、水污染物间接排放限值制定方法、企业周边环境质量要求、累积性污染物控制方法等基础性工作,夯实环境保护标准基础理论。
我们还将参考国内外优先控制污染物评估筛选方法和相关环境质量标准及污染物排放标准控制项目,结合我国环境污染特征,开展我国水、空气、土壤等环境保护标准优先控制污染物筛选,着手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评估筛选方法,初步形成标准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录,并逐步建立名录更新机制。
我们将进行各种环境介质的环境质量标准、各种类型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规范、管理规范类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重点进行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固定源污染物排放标准、移动源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土壤与污染场地、固体废物、声与振动、生态环境、核与辐射等环境保护标准的体系设计,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化学品管理、环境信息及物联网、遥感环保应用等标准体系设计。我们还将研究开展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工作的可行性和有效措施。
我们将加强国家级标准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数量充足、专业齐备、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我们将不断完善和强化竞争机制,吸引全国环境保护科研院所、高校、中科院、行业协会、行业科研院所、环保企业等参与环境保护标准工作,注重发挥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中心在环境保护标准工作中的作用。我们还将建立各领域环境保护标准专家库,形成相对稳定的专家支持群体,共有500人以上。各地也应同步加强环境保护标准工作和专家队伍建设,鼓励地方企事业单位参与国家级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和实施评估工作。
我们将逐步建立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污染物数据库,针对环境保护标准优先控制污染物。我们还将建立一套全面、高效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信息管理系统,继续加强标准专业网站建设和标准热线维护工作。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将完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作为重要实践内容,将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标准、促进环境质量改善作为重要职责。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还要组织编制地方环境保护标准规划或工作计划,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国家和地方标准培训、评估等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部门预算。此外,还要督促各级环境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学标准、用标准、守标准。
为了满足环保重点工作需要,保证环境保护标准相关工作的进行,我们需要适当增加环境保护标准工作的资金投入。特别是需要提高单项标准制修订经费,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监测规范等的经费。在“十二五”期间,约需标准经费投入2.11亿元。
我们将逐步建立环境保护标准五年滚动更新机制,实现全过程、规范化管理。我们将严把立项关,建立并严格执行标准项目建议征集和制修订承担单位筛选公开制度。针对急需标准,我们将建立立项调整机制,加快标准审批程序,建立标准工作“绿色通道”。此外,我们还将健全灵活的修改单制度,加强标准项目技术管理,建立标准计划项目承担单位信用管理制度和进展通报制度。
我们将优先纳入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其他科研项目,为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制定技术与方法、重点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提供基础支撑。
我们将对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进行评估考核。对承担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工作任务的单位和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工作绩效评估考核,根据评估结果,适用相应的奖惩措施。
我们将与主要发达国家、重要发展中国家、主要国际组织开展广泛交流合作,深入了解各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环境污染防治发展历程、管理机制、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设置、标准制定方法、实施机制与评估方法等。我们还将跟踪并参与全球环境保护技术法规相关工作,推进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