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及其法律规定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 > 民诉法法律知识

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及其法律规定

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3-29

 
418575
调查取证是指具有调查取证权的国家机关对于立案处理的案件,为查明案情、收集证据和查获违法行为人而依法定程序进行的专门活动和依法采取的有关强制措施。那么取证算盗用隐私吗?为取证是否可以侵犯他人的隐私呢?手心律师网小编悉心为您准备了以下相关阅读材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确定侵犯隐私权的标准

在确定取证行为是否侵犯隐私权时,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

2. 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手段,如采用暴力、胁迫、诱骗等非法手段;

3. 违反社会公德的情况。

根据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获取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也就是说,当事人在取得证据时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采用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行为来获取证据。

二、侵犯隐私权的行为

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1. 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

2. 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3. 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4. 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5. 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并将其公开;

6. 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

7. 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

8. 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

以上行为均属于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延伸阅读
  1. 如何处理隐私侵犯行为
  2. 我能公布借钱不还的个人信息吗
  3. 房屋装修错了算不当得利吗
  4. 保安能随意搜查别人的包吗
  5. 网上聊隐私是否违法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农村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纠纷的受理与管辖
  2. 车辆价值损失的赔偿方式
  3. 指纹证据的法律地位
  4. 我国民事抗诉条件及程序
  5. 立案审查制与立案登记制的区别
  6. 交通事故诉前鉴定后多久立案
  7. 在学校两个孩子打架怎么处理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