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11
1945年4月25日——6月20日,50个反法西斯盟国在美国旧金山集合,通过了《联合国宪章》。该宪章的序言明确宣布了保护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的信念,并倡导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
《宪章》第一条第三项、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五项、第五十五条、第六十二条第二款、第六十八条及第七十六条第一款涉及人权。其中,第五十五条是关键性条款,要求联合国促进较高的生活水平、全民就业、经济与社会发展、国际间经济、社会、卫生及有关问题的解决、国际间文化及教育合作,以及全体人类的普遍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与遵守,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
然而,《宪章》中的人权条款并不能直接构成会员国的直接义务。联合国组织的权力是有限的,其职责是促进,而决议没有法律约束力。
尽管《宪章》并没有具体规定人权的含义,但人们普遍认为其人权条款对联合国在人权领域内的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并产生了空前的巨大影响。
国际人权宪章包括《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任意议定书》。这些是联合国系统最基本的人权文件,也是现代人权法的基本文件。
《世界人权宣言》于1948年12月10日正式通过,并将每年12月10日定为国际人权日。宣言主要规定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尤其是个人的政治权利,同时也对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进行了规定。尽管宣言本身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被认为是一个规范性文件,使联合国会员国产生了法律义务。
联合国于1966年通过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并开放给各国签字、批准和加入。这两项公约与《公同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任意议定书》是当代国际法的基本文件。
由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属于不同的范畴,两个公约在措辞和实施方面存在差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重点在于个人免于国家干涉和压制,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需要国家积极介入。尽管西方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方面存在保留,但当代国家普遍介入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