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5-03-23
驱逐出境既可以是行政处罚,也可以是刑事处罚,具体取决于外国人是否犯罪。如果外国人违反治安管理或者出境入境管理,情节严重但尚不构成犯罪,承办的公安机关可以向公安部报告并决定驱逐出境。公安部的驱逐出境决定是最终决定,由承办机关宣布并执行。
我国不仅在刑法中规定了驱逐出境,行政法也有相应规定。根据1985年颁布的《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30条,对于列入该法第29条所列行为且情节严重的,公安部可以决定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作为处罚。1994年修订的《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第40条规定,对于非法入出中国国境的外国人,可以采取拘留、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等处罚措施。
关于驱逐出境的性质,存在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驱逐出境是一种刑罚方法。根据《刑法》第35条的规定,驱逐出境可以作为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的刑罚,符合附加刑的基本特征。它只能由人民法院对犯罪的外国人适用,因此是一种特殊的附加刑,而不是行政强制措施。
第二种观点认为,驱逐出境既不属于《刑法》第33条规定的主刑,也不属于《刑法》第34条规定的附加刑。同时,驱逐出境既可以由法院判处,也可以由公安机关命令宣布。因此,驱逐出境不是刑罚,而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
第三种观点认为,驱逐出境既是一种刑罚方法,又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当驱逐出境由人民法院判决时,它是一种刑罚方法,因为根据刑法规定的附加刑概念,驱逐出境可以被视为对外国人的特殊刑罚。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驱逐出境也可以作为一种行政强制措施,即行政处罚,由公安机关命令宣布。因此,驱逐出境既是法院宣判的刑罚方法,也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
一般认为,作为刑罚的驱逐出境与作为行政措施的驱逐出境存在以下原则区别:
1. 处罚的性质和适用的对象不同:刑法规定的驱逐出境适用于在我国境内犯罪的外国人,是一种刑事处罚。而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规定的驱逐出境适用于违反入境出境管理的外国人,是一种行政处罚方法。
2. 主管机关和法律依据不同:作为附加刑的驱逐出境由人民法院根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判处。作为行政处罚的驱逐出境由地方公安机关根据《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和其他相关规定,报告公安部并由公安部作出决定。
3. 执行时间不同:人民法院判决的驱逐出境,在独立适用时,从判决生效之日起执行;在附加适用时,从主刑执行完毕之日起执行。公安机关决定的驱逐出境,在公安部作出决定后立即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