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5-05-02
借贷诈骗的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即在借款时就有意不归还债务。而正常的借贷行为中,借款人则具有归还债务的意愿,只是因为客观原因导致无法及时偿还。
借贷诈骗的行为人会采用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手段,误导受害人产生错误认知。而正常借贷中,借款人通常会如实告知借款用途,很少采用欺骗手段。
借贷诈骗的行为人骗取财物后不考虑归还,对财物的使用没有节制,直接导致财物的损失。而正常借款人具备偿还能力,或将借款用于合法收益途径,以确保债务的归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手段,使受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并“自愿”处分财产,骗取数额较大以上公私财物的行为。
借款条款是出借人和借款人就借款达成的合意,形成借款关系的重要凭证。借款人在借款后,若因自身原因无法一次性或按约定偿还债务,则需承担违约责任,包括支付逾期利息等。
因此,如果在借款时没有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打借条后逃避债务并不构成诈骗行为,而属于民间借贷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