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脱逃罪的要素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法律法规 > 刑法类别法律知识

如何确定脱逃罪的要素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3-29

 
407182
当前社会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进行逮捕、监管等法律强制措施,是维护社会秩序,同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手段。如果不遵守义务而脱逃,就直接破坏了司法机关的监管秩序,会构成犯罪。那么,在实践中一般是如何正确认定脱逃罪的?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进行相应的解答,以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以下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一、客体要件

脱逃罪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管理秩序。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采取羁押、逮捕、拘留、监管等法律强制措施,旨在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并是司法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环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有义务接受司法机关的羁押、监管,如果他们脱逃,将直接破坏司法机关的监管秩序,妨害司法机关的活动。

二、客观要件

脱逃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逃离羁押、改造场所。羁押场所主要指看守所,改造场所主要指监狱、劳动改造管教队、少年犯管教所等。押解犯罪分子的路途中,也应视为监管场所范围。行为人逃跑的方法可以是使用暴力或未使用暴力。未使用暴力脱逃指行为人寻找机会,在司法工作人员不备时逃跑。使用暴力脱逃指行为人通过暴力行为(如殴打、捆绑)、胁迫行为(如威胁、恐吓)等方式摆脱监管控制。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脱逃,都构成脱逃罪。脱逃的形式属于量刑情节。如果脱逃中犯有重伤害或故意杀人罪,应从一重罪处罚。对于多人集体脱逃的,应按共同犯罪论处。

三、主体要件

脱逃罪的主体是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只有依法被拘留、被逮捕的未决犯和已被判处拘役以上刑罚、正在劳改机关服刑的已决犯才能构成脱逃罪。被行政拘留或劳动教养的人逃跑不构成脱逃罪。被错抓、错判的人独立实施脱逃行为不构成脱逃罪,但可以以参与其他人脱逃行为的方式构成脱逃罪。

四、主观要件

脱逃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行为人脱逃的目的是为了逃避羁押和刑罚处罚。如果没有逃避羁押或刑罚处罚的目的,则不构成犯罪。例如,犯人获准回家办理丧葬事宜,确实因故未能按时返回监狱,不视为脱逃罪。

脱逃罪的量刑处罚

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劫夺押解途中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可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六条规定:

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劫夺押解途中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可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延伸阅读
  1. 公告是否等同于要约
  2. 成立敲诈勒索罪的客观行为特征
  3. 犯了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既遂怎么判刑
  4. 伪证行为的定义和影响
  5. 默示毁约与不安抗辩权区别是什么

刑法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被行政处罚对政审的影响
  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法释〔2013〕18号
  3. 强制猥亵妇女罪谅解书的法律效力
  4.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民事责任
  5. 交易平台倒卖个人信息的法律问题
  6. 故意破坏交通设施罪的严重后果
  7. 小孩抢劫是否负刑事责任
刑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