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11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取保候审的人不得与特定人员会见或通信,而同案人员也属于特定人员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 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 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应在二十四小时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三) 在传讯时及时到案;
(四) 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五) 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
根据案件情况,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责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遵守以下规定之一或多项:
(一) 不得进入特定场所;
(二) 不得与特定人员会见或通信;
(三) 不得从事特定活动;
(四) 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如果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违反前两项规定,并已交纳保证金,可以没收部分或全部保证金,并根据情况责令其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采取监视居住、逮捕等措施。
对于违反取保候审规定需要予以逮捕的情况,可以先行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进行拘留。
长期以来,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取保候审保证金的数额。由于各类案件的社会危害程度不同,再加上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因此,保证金数额难以统一划定。在不违背保证金的“担保性”和“惩罚性”立法本意的情况下,根据风险大小,可以确定以下原则:
根据刑法理论,重罪的社会危害性明显大于轻罪。相应地,重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可能面临的刑罚制裁更为严厉。因此,其保证金数额应明显高于轻罪的保证金数额。例如,在涉及侵犯财产的犯罪中,抢劫犯罪涉及双重客体,因此在决定对涉案嫌疑人或被告人适用保证金取保候审时,其金额应高于一般盗窃案件的保证金。
公民经济收益的高低反映了特定社会成员的生活富裕程度。对于有固定收益的人,无论其收益多少,其保证金数额应在其六个月实际收益总额上限和一个月实际收益总额之间确定。对于没有劳动性收益的人,可以通过提供保证人的方式获得取保候审。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也可根据其是否有收益来确定保证金数额。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如果患有严重疾病、正在怀孕或哺乳自己的婴儿的妇女,可以采用取保候审的方式。这一规定暗示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刑事诉讼活动可能造成的妨害程度。因此,健康者在被取保候审过程中不履行新《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的保证义务时可能面临的责任应较重病、怀孕或哺乳者更大。因此,作为具有惩戒性的保证金,其数额也应相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