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捕的前提条件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4-12
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律是国家规定的行为规范标准,一旦触犯法律者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故而在法律实施之前,都要调查清楚情况才能判断出如何实施,而逮捕令并不是哪个部门想发就能发的。手心律师网小编在下文一起了解逮捕需要具体什么前提条件,为你解惑!
逮捕令的发布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的规定,逮捕令需要通过法律判定有罪,由司法部门或者公安机关发布逮捕令。并不是哪个部门想逮捕就可以随意下令。
逮捕的条件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的规定,逮捕的条件是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并且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对于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采取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办法。
逮捕的证据要求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六机关实施规定》第26条、《法院执行解释》第七十七条、《检察院刑诉规则》第八十六条、《公安机关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五条等规定了逮捕的证据要求。其中,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是指同时具备下列情形: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有证据证明该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已经查证属实。犯罪事实可以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数个犯罪行为中的一个。
逮捕的变更
根据《法院执行解释》第八十条和《公安机关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六条的规定,已经逮捕的被告人,符合特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可以变更强制措施。
司法实践中的逮捕令
案件的性质
在司法实践中,逮捕令的发布受案件的性质影响。一般来说,案件性质严重,作案人的主观恶性大,其社会危险性也大,被处的刑罚也重,作案人也容易毁灭证据、伪造证据、串供、逃避侦查和审判,继续犯罪甚至自杀。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身情况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身情况是指他在犯罪前后的表现及其个人情况。如:多次犯罪还是偶然犯罪,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一贯表现,有无固定职业,犯罪时的年龄,犯罪后有无悔罪表现等。一般来说,累犯、惯犯或有前科的人,其社会危险性要大于偶然犯罪的人;故意犯罪的人,其社会危险性要大于过失犯罪的人;成年人的社会危险性要大于未成年人;犯罪后毫无悔罪表现的人,其社会危险性要大于有悔罪表现的人。
案件的其他情况
案件的其他情况包括:同案人是否被抓获,案件中重要的证据是否已收集在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知道举报人、证人的姓名和住址等。如果同案人未被抓获,有些重要证据尚未收集在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串供、隐匿证据、伪造证据、毁灭证据的可能性就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知道举报人、证人的姓名和住址,其进行报复、继续犯罪的可能性就大。在司法实践中,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三个条件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才能对其逮捕。严格掌握逮捕条件,才能够防止错捕和滥捕的发生。此外,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于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未满1周岁婴儿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当其符合逮捕的条件时,公安机关也可以对其采取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办法,以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便于犯罪嫌疑人治病或者胎儿、婴儿的健康发育、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