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3-22
在司法实践中,判断犯罪嫌疑人取走财物的行为是公然夺取还是秘密窃取并不容易。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犯罪嫌疑人主观上对自己取得财物的行为方式的认识来判断。即使事实上财物管理人、控制人并不知道犯罪嫌疑人的取财行为,如果行为人自认为自己夺取财物是在财物管理人、控制人明知的状态下进行的,仍构成抢夺罪。
如果行为人在秘密窃取财物之后,但在还没有成功控制财物之前,已经被受害人发觉,犯罪嫌疑人进而将窃取行为转化为公然抢夺的行为,则应认定为抢夺罪。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以及《关于办理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抢夺公私财物的数额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各地法院、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治安状况,在以上规定的数额范围内确定具体数额标准,并报请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批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的规定,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如果携带凶器抢夺,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