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保全中的撤销权的除斥期间如何规定
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3-19
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债务的纠纷,债务人将自己的财产以低的价格卖给他人,从而造成债权人债权的实施,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债权人可以行使合同保全中的撤销权撤销这种交易行为。这期间涉及到除斥期间这个概念。那么合同保全中的撤销权的除斥期间如何规定的?手心律师网小编将为大家解答。
撤销权的行使期限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撤销权的行使受到期限限制。债权人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如果债权人在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该撤销权将消失。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规定中的五年期间是除斥期间,不适用于诉讼时效中止、中断或延长的规定。
二、合同保全中的撤销权的定义
债权人撤销权的含义
合同中的债权人撤销权是指当债务人放弃对第三人的到期债权、实施无偿转让或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处分财产等行为,对债权人的债权造成损害时,债权人可以依法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债权的标的是债务人的给付行为,而债权并非直接支配债务人财产的权利,而是向特定人请求特定行为的权利。当债务人处分其财产以至债务无法履行时,将直接侵害债权人的债权。因此,《合同法》第七十四条规定了债权人的撤销权,承认债权人在债务人有害其债权的行为时,可以申请法院予以撤销。此举旨在防止债务人实施不正当的逃债行为,充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三、债权人撤销权的构成要件
债权人撤销权的客观要件
债权人撤销权的构成要件可分为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从客观方面来看,应具备以下条件:(1) 债务人有使自己的财产减少或负担增加的行为,包括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等。(2) 债务人的行为发生在债权成立之后,并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如果在债权成立之前发生上述行为,此时债权尚不存在,不能认为该行为对债权造成损害。且债务人为上述处分行为后债权人仍与债务人发生法律关系,表明债权人愿意承担债权不能实现的风险,因此不能请求撤销债务人发生在先的行为。债务人的行为必须发生在债权有效成立之后,并且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如果债务人的行为未发生法律效力,或者根本不会发生法律效力(例如属于无效民事行为),债务人的财产所有权并未转移,债权人无需通过行使撤销权来保全自己的债权,而可以请求法院宣告债务人的行为为无效民事行为。因此,债权人只能撤销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有效行为。(3) 债务人的行为危害债权。债务人的行为危害债权是指债务人的行为会导致其作为债权担保的责任财产减少,使债权人的债权有不能实现的危险。
债权人撤销权的主观要件
从当事人的主观因素来看,债权人撤销权的构成要件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 如果债务人的行为为无偿行为,即合同法第74条规定的放弃到期债权和无偿转让财产,不论债务人或受益人是否有恶意,债权人均可以申请撤销。(2) 如果债务人的行为为有偿行为,则需要受让人具有恶意。受让人的恶意是指受让人明知债务人的行为损害债权人的债权,而不考虑受让人是否具有侵害债权人的主观恶意。合同法第74条规定:“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也可以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这里的“受让人知道该情形”既包括受让人知道债务人转让的财产价格明显低于一般市场价格,同时还包括受让人知道债务人的行为会对债权人的债权造成损害。如果受让人仅知道该财产转让的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而不知道债务人的行为会对债权人造成损害,不能认定受让人具有恶意,因此不能行使撤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