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5-01-12
根据《合同法》第55条的规定,当事人未行使撤销权的后果如下:
1. 撤销权的消灭是指撤销权除斥期间经过而消灭。除斥期间是指法定的权利存续期间,当撤销权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未行使撤销权时,该撤销权消灭。这一规定与《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3条规定的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在自行为成立时起超过1年当事人才能请求变更或撤销的除斥期间为一年是一致的。撤销权的除斥期间应从撤销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计算,如果在1年内未行使撤销权,则该撤销权消灭,相应的可撤销合同仍然有效。
2. 当事人明确表示放弃撤销权。在除斥期间内,当事人明知撤销事由后,明示放弃撤销权,该撤销权消灭。明确表示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
3. 当事人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在除斥期间内,当事人明知撤销事由后,虽未明示放弃撤销权,但以自己的行为放弃,该撤销权消灭。
撤销权是指撤销权人依其单方意思表示,使合同等法律行为溯及既往地消灭的权利。在行使撤销权时,应遵循以下规则:
1. 行使撤销权的主体必须是具备撤销权目的的合格法律主体。撤销权的目的是保护因合同存在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情形而在利益上受到损害的一方当事人。因此,行使撤销权的主体应为错误或瑕疵意思表示的一方当事人,即重大误解方、因显失公平的合同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方,被欺诈、被胁迫、处于危难中的一方。
2. 行使撤销权的客体必须是合法的。即应符合《合同法》第54条规定的几种合同,如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显失公平的合同、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除此之外的合同,当事人不能行使撤销权。
3. 行使撤销权的方式必须适当。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行使撤销权应通过诉讼或仲裁方式进行,而不是直接向对方当事人表示意思。国外一些国家规定撤销权人可以通过向对方当事人表示撤销的意思来行使撤销权,与我国法律规定不同。
4. 行使撤销权必须在法定期间内进行。根据《合同法》第55条第1款第(1)项规定,行使撤销权的当事人必须在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否则法律不予保护,可撤销合同仍然有效。
债权人撤销权的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客观要件:
1. 债权人必须拥有有效的债权。这是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前提和基础。可行使撤销权的债权是否必须已届清偿期在各国立法例和学说中存在不同观点。我国最高法院认为,人民法院在审查撤销权是否成立时,可以适当放宽该构成要件,不必要求债务履行期必须届满。
2. 债务人必须实施了一定的处分财产的行为,并且该行为具有法律效力。处分行为可分为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在撤销权中,指的是法律上的处分行为。因为撤销权标的一般只能是法律行为,且仅限于债权行为。对于债务人的处分财产行为,必须已经产生了法律效力。如果债务人的处分财产行为没有成立或者生效,或者属于法律上的当然无效行为,债权人就没有行使撤销权的必要。
3. 债务人的处分财产行为必须对债权产生害处,可能导致债权人的债权难以实现或完全不能实现。这是判定债权人撤销权成立的重要标准。如果债务人财力雄厚,财产足以清偿全部债权,即使债务人实施减少其财产的处分行为,债权人也不能行使撤销权。
主观要件:
债务人与第三人进行有偿民事法律行为时,必须存在恶意。在债务人实施无偿行为的情况下,由于第三人没有支付对价,可以推定债务人实施该行为是为了减少其责任财产,具有损害债权的意图。除非债务人能够证明自己的行为并未危害债权人的实现,推翻这种推定。在有偿行为中,如何判断债务人与第三人的恶意存在观念主义和意思主义两种主张。我国《合同法》基本上采取观念主义,只要债务人存在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行为,就足以表明其主观上有恶意。对于受让人的恶意,一般只要求其知道明显的低价即可,不需要证明其是否具有故意损害债权人的意图或是否与债务人恶意串通。
可撤销合同的撤销权因以下情况的发生而消灭:
1. 撤销权的除斥期间经过而消灭。除斥期间是指法定的权利存续期间,当撤销权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未行使撤销权时,该撤销权消灭。这一规定与《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3条规定的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在自行为成立时起超过1年当事人才能请求变更或撤销的除斥期间为一年是一致的。
2. 当事人明确表示放弃撤销权。在除斥期间内,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示放弃撤销权,该撤销权消灭。明确表示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
3. 当事人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在除斥期间内,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虽未明示放弃撤销权,但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