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04
庭审中,对方提出部分履行合同的请求,当事人可以同意或不同意。如果当事人不同意,人民法院将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判决。判决结果需要根据法律规定和双方提供的证据来确定。在庭审尚未开始和判决结果未出之前,无法判断法官是否偏袒某一方。如果您对诉讼程序不了解,可能会产生各种误会。
法官有权根据法律法规主动调取证据,只要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法院可以根据一方的申请或主动调取证据,并不属于对一方的偏袒。如果您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也可以申请法官主动调取证据。
如果立案后八个月仍未开庭,这确实是不正常的情况,您可以向相关机关反映。然而,如果被告充分利用法律规定的程序拖延开庭时间,立案八个月未开庭是可能存在的。如果是被告利用法律规定的程序,与法官无关。律师经常利用法律规定的程序来拖延审判期限,以取得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
被告就同一案件起诉原告是正常的情况,可能属于反诉或另行起诉。
合同是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协商达成的结果。既然双方当事人已经签订了合同,按照合同履行义务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一方当事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主观上不愿意履行或完全履行合同。例如,在买卖合同中,买方和卖方签订了购销钢材的合同,但合同约定的钢材价格上涨。卖方为了避免损失,想要提价、毁约或支付违约金来不履行合同。而买方则坚持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导致双方发生纠纷。在技术实施许可合同中,技术转让方已经与另一方签订了独家许可合同。但是,另一方希望以高价获得该技术,而转让方又将该技术许可给另一方使用。独家受许可方得知后要求转让方赔偿损失,由此引发纠纷。可见,纠纷往往是由主观原因引起的违约行为,再由违约行为导致纠纷产生。纯粹主观原因引发纠纷的情况较少,通常主观原因背后存在客观原因。
一项合同从订立到履行完毕,除了即时清结的情况外,通常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客观原因导致合同无法按约履行,从而引发纠纷。这里所指的客观成因是指由非合同当事人主观意志导致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因素,即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变化导致纠纷。例如,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导致合同无法全部或部分履行。双方对不可抗力的范围,受到不可抗力一方是否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不可抗力是否导致合同无法履行等问题存在分歧,从而引发纠纷。此外,由于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未考虑周全,导致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出现诸如履行地点不明确、质量规格不明确等情况,无法达成一致,也会引发纠纷。合同纠纷有时由单纯的主观原因或客观原因引发,有时同时存在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合同纠纷归根结底是与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意图相违背,除非一方当事人有意欺骗对方,借纠纷谋取利益。合同在履行甚至终止时发生纠纷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在发生纠纷后如何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