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名誉权与死者名誉的区别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一般侵权 > 人身权侵权法律知识

死者名誉权与死者名誉的区别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5-04-25

 
398864

根据《民法通则》第101条的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其中包括对死者名誉权的保护。这一点已经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得到确认。

死者名誉权的保护范围

最高人民法院在1993年8月7日发布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明确规定,死者的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死者名誉权。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进一步扩大了对死者的保护范围,包括死者的姓名、肖像、荣誉、隐私以及遗体、遗骨等其他人格要素。因此,可以看出,对于死者的名誉权以及姓名、肖像、荣誉、隐私等人格权益的保护,都有充分的法律依据。

死者近亲属的诉讼权

法律赋予死者的近亲属诉讼权是基于对死者名誉权的延伸。这种诉讼权是一种新的权利,与死者本身持有的名誉权是不同的。这种权利不仅反映在诉讼程序上,也反映在实体方面。当行为人侵犯了死者的名誉权的同时,也独立侵犯了死者的近亲属的名誉权。因此,死者的近亲属在维护死者名誉权的同时,也在维护自身的名誉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侵犯死者名誉权的形式

侮辱

侮辱是指故意通过言语、文字或行为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行为的主观状态应当是故意,可以通过言语、书面文字或行为举止等方式进行。根据《民法通则》第101条的规定,禁止以侮辱方式损害公民和法人的名誉。如果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或者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并造成一定影响的行为,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和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诽谤

诽谤是指故意或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毁损的行为。诽谤的主观状态可以是故意或过失,可以通过言语、书面文字或其他方式散布虚假事实。根据《民法通则》第101条的规定,禁止以诽谤方式损害公民和法人的名誉。

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损

如果新闻报道严重失实,导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也构成对名誉权的侵犯。例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徐良诉上海文化艺术报社等侵害名誉权一案的复函》中的认定,被告撰写了严重失实的文章并刊登在《上海文化艺术报》上,造成了不良后果,因此构成了对徐良名誉权的侵犯。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刊物、资料仅供领导部门内部参阅,当事人以其内容侵害名誉权提起诉讼时,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而对于机关、社会团体、学术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分发的内部刊物和内部资料,如果其内容引起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另外,新闻单位报道国家机关职权制作的公开文书和实施的公开职权行为,如果报道客观准确,则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但如果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或拒绝更正报道,导致他人名誉受损,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延伸阅读
  1. 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的法律规则
  2. 怎样认定重婚罪
  3. 行政处罚与执行罚的区别
  4. 分公司与子公司的区别
  5. 可以先终止劳动合同后发通知吗

一般侵权热门知识

  1. 我国偷拍行为侵犯的权利
  2. 出售个人信息刑事案件的法律规定
  3. 名誉侵权的法律后果
  4. 网上泄漏他人隐私的法律责任
  5. 窃听行为是否构成违法行为?
  6. 手机号是否构成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
  7. 微信上被骗了钱怎么办?还可以追回吗?
一般侵权知识导航

侵权纠纷解决方案

  1. 职务侵权纠纷
  2. 因建筑物倒塌而发生的侵权纠纷如何救济
  3. 义务帮工人在帮工过程中致人损害如何维权
  4. 义务帮工人在帮工过程中遭受损害如何维权
  5. 网站等网络服务提供者收到律师函该如何应对
  6. 网络服务提供者应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
  7. 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处理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