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11-24
在法律上,“扶养”一词是广义词,包括抚育、狭义的扶养和赡养三方面的内容。继承法中的“扶养”指的是长辈对晚辈的抚育、平辈之间的扶养和晚辈对长辈的赡养。
在我国婚姻法和继承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的认定标准。实践中,人们对此的认识存在分歧,主要有以下标准:
同时,有学者主张应当区分抚育关系和赡养关系,并分别进行认定。
确认继父或继母与继子女扶养关系的有无,需要综合考虑以下两个要素:
只有当事人同时具备以上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才能认定其为“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
赡养是晚辈对长辈所尽的法定义务,在认定标准上与抚育关系有所不同,应当有所区别:
继子女在法定期间内持续履行赡养扶助义务,并具有赡养扶助继父母的主观意愿,才能认定其与继父母之间存在赡养关系。
继承权是基于亲属关系而产生的财产权。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继承人应当是与被继承人存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扶养关系的近亲属。子女与父母互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其继承权的取得源于血缘关系。
在生父母与继父母离婚的情况下,继子女对继父母的遗产是否有继承权,取决于继父母离婚后是否还存在拟制血亲关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继父母与继子女已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不能自然终止,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解或判决。
根据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继父母子女关系属于拟制血亲,其可以依法成立,也可以依法解除。但根据司法解释,此类关系不能因继父母离婚而自行解除,也不能未经法定程序而解除。在解除关系前,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仍然存在,相互间仍享有财产继承权。据此,本案中当事人张某对陈乙的遗产享有继承权。
首先,继父母子女关系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父母一方死亡后,另一方再婚;第二,父母双方离婚后,父母其中一方或者双方再婚。这也是继父母子女关系形成的主要形式。但现实生活中还出现了不是再婚的生母带着孩子或者怀着孩子与他人结婚的新的形式,主要涉及未婚同居青年男女和婚外非法同居或婚外恋者。例如:甲男与乙女是一对恋人,双方热恋中发生性关系导致女方怀孕,后甲男移情于第三者戊某,致与乙女恋爱关系破裂而分手。分手4个月后乙女生一儿子丙。1年多后乙女嫁给丁男,丙随生母与丁男一起共同生活至考上某大学时为止。在此例中,丙的母亲乙女显然与甲男没有登记结婚,双方不是夫妻关系,因此乙女与丁男结婚自然不属于再婚,但丙与丁男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很显然他们是继父子关系。因此,现有的学理解释需要进行补充完善。笔者认为,继父母子女关系是指子女的生父、生母再婚,或生母与子女生父以外的男性结婚而形成的继父母子女关系。因亲生父母双方离婚或者一方死亡后,另一方与他人结婚而形成的“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属于继父母子女关系的一般形式(即通例),而因非再婚的生母与他人结婚而形成的“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则属于特殊形式(即例外)。
其次,有学者认为,继父母只有在对继子女尽了扶养义务之后,才享有对继子女遗产的继承权;反之,继子女只有对继父母尽了扶养义务之后,才能作为继父母的法定继承人并对其遗产享有继承权。笔者基本赞成这一观点,但这一观点尚有值得商榷之处,即没有区分不同的继承主体。因为在法律上,成年继子女的继承权是一种附义务的继承权。我们在确定继子女对继父母遗产继承权时,凡是成年继子女的,就应当具备尽扶养义务这一条件,否则就不能享有继承权,但未成年继子女可以例外。理由在于未成年继子女不具备扶养继父母的条件和能力,因此,不能以履行扶养义务作为其继承继父母遗产的条件。如果不区分情况而进行“一刀切”,就会损害未成年继子女的继承权,不利于维护弱者利益,也不利于此类家庭的和谐稳定。
建议未来在修改婚姻法或继承法时,增加“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法定条件或者认定标准的规定,将继父或继母对继子女承担了全部或部分生活费和教育费,或继父、继母与继子女共同生活达3年以上;继父或继母具有扶养继子女的主观意愿(即抚育关系)以及继子女在法定期间内持续对继父母履行了赡养扶助义务和继子女具有赡养扶助继父母的主观意愿(即赡养关系)分别作为认定继父母子女关系的标准。
从我国继承法第十条“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间互享继承权规定的立法精神来看,“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所享有的继承权是一种附义务的继承权。该规定的立法初衷是为了维护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继承权益,但根据该规定内容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规定有一个明显缺陷:只要继父或继母一方对继子女履行了抚养教育义务,即可在双方之间形成扶养关系。换句话说,它只强调继父或继母一方对继子女须尽法定义务,没有要求继子女一方对继父或继母须尽法定义务,并以此作为取得继承权的条件。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也不完全符合继承法的宗旨和第十条规定的立法精神,客观上导致继父母与继子女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的不对称。因此,应当依据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来调整继父母子女间继承权产生的法理基础。因为我国继承法确定法定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和继承份额时,主要依据当事人自己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扶养关系而进行,而扶养关系则是贯彻继承法中权利义务相一致基本原则的直接体现。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既是确认自然人继承权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人民法院处理继承案件的重要依据。由于继父母子女间既非婚姻关系,更无血缘关系,因此,扶养义务(行为)自然而然应当成为确定其有无继承权的重要依据。在确认继父母子女继承权时应当作为非常重要的考量依据。在这里,扶养关系对此类亲属关系相互间继承权的确定具有决定作用,这也是我国继承法确定继承权的一大特色和亮点,理应继续坚持。笔者建议未来修改继承法时应明确继父母子女间继承权为附义务继承权,并规定“继父母在对继子女履行了扶养义务后才能取得继承权”,同时,“继子女在对继父或继母履行了扶养义务后才能取得继承权,但未成年继子女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