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欺诈签订的合同的法律效力分析
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5-03-25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签订合同是需要双方当事人签字的,而些人签订合同时,会对另一方当事人进行欺诈,设下圈套让对方签订合同,那么被套路签订的合同有没有效力的?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被欺诈签订的合同并不是真实意思的表示,因此这样的合同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根据该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以下情形之一,合同将被视为无效:(一) 一方采用欺诈、胁迫的手段签订合同,从而损害国家利益;(二) 一方与他人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方的利益;(三) 一方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 合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 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可撤销的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以下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一) 因重大误解而签订的合同;(二) 在签订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合同。如果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利用他人的危机状态,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合同。如果当事人请求变更合同,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不得撤销合同。
合同欺诈行为的表现形式
伪造证件
一种表现形式是伪造各种工作证、身份证、名字、介绍信、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纸、营业执照复印件等假证件。诈骗者通过这些假证件迷惑对方,如果对方没有进行必要的审查并保持警惕性,仅凭这些假证件签订合同,很容易上当受骗。
虚假优惠条件
另一种形式是不法分子利用企业急于推销产品的心理,以高于当地市场价格等优惠条件为诱饵,一次性骗取大量货物,并迅速以削价处理或转移货款。
骗取定金或预付款
还有一种形式是诈骗分子以销售紧俏商品为诱饵,骗取买方的定金或预付款。
先行支付少量贷款或定金
诈骗分子为了获得信任,通常会先支付少量贷款或定金,以稳住对方,然后达到骗取大宗货物的目的。
技术转让欺诈
诈骗分子以技术转让、包收产品、包利润等优惠条件为幌子,骗取技术转让费。当受让方要求回收产品时,诈骗分子以质量不过关为借口拒收,从而给受让方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利用合同细节漏洞
不法分子利用对方疏忽大意、签订合同时不注意细节的弱点,故意填写不规范的合同内容,以此制造诈骗的机会。
轻视合同关系
一些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法制观念不强,更注重人情关系而不是合同关系,他们往往搞所谓的“君子协议”,为诈骗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设置圈套
不法分子在对方送货上门或提货时,设置圈套。一旦对方落入圈套,诈骗分子会强迫业务人员卸下货物或交出货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