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02
1. 夸大产品性能、效果、用途等,误导消费者对实际功效的判断。这种行为在保健品的宣传中尤为常见,具体表现为擅自增强产品功能、宣传疗效或辅助治疗功能时故意混淆保健品与药品的概念。尽管大多数消费者对保健品宣传的功效持怀疑态度,但由于人们普遍认为保健品见效慢且未必显著,某些企业仍能利用消费者试试看的心理来进行虚假宣传。
2. 对构成商品的原材料标示含糊,掩盖等级差别。这种行为在水晶、珍珠类产品的宣传中较为普遍,因为该类产品存在与之极为相似又难以辨别真伪的替代品,而且品质等级划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加之这些产品属于奢侈品,消费者很难积累有关识别的经验。
3. 使用无效或过期的许可证、合格证,暗示商品或服务的品质正宗。例如在烟酒销售网点,出现高悬于某角落的专卖许可证已过期但仍然销售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疏忽,但也可能是经营者利用消费者不会关注许可证有效期的侥幸心理。
4. 宣称所售商品是同类某品牌的更新换代产品,以显示自己的商品在质量上更为卓越。这种行为通常利用已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或被消费者广泛认可的品牌,宣称自己的产品是其更新换代产品。这利用了人们普遍认为经过改良的后代产品一定比前一代好的思维定式。
5. 打着出口转内销、指定商品等旗号,为商品贴金。例如,宣称出口转内销的服装面料质量上乘,或者宣称商品是指定商品,暗示具有被选中成为指定商品的优势。
1. 收集相关证据:公民应当尽可能收集涉嫌虚假宣传的微商的宣传材料、广告语言、商品标签等相关证据,以便向监督检查部门提供。
2. 选择投诉渠道:根据监督检查部门公开的电话、信箱或者电子邮件地址,选择合适的投诉渠道进行举报。
3. 实名举报并提供事实和证据:在举报时,公民应当提供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并详细描述涉嫌虚假宣传的事实,并提供收集到的相关证据。
4. 保持沟通并了解处理结果:公民应当与监督检查部门保持沟通,并及时了解举报处理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