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的变更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关系 > 劳动关系的认定法律知识

劳动关系的变更

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5-06-23

 
388336

劳动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法律规范的指导下,对原劳动关系的权利义务内容进行调整和变更的过程。

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

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约定,明确彼此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必须是双方合法行为,而不是违法行为。

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

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规范,终止彼此间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即为劳动权利义务关系的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包括合法行为、违法行为以及事件等劳动法律事实。

劳动关系的定义和主体

劳动关系是指依法确立的劳动过程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也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情况。

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能力、达到法定年龄,并以从事社会劳动获取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得劳动报酬。

劳动法律关系的特点

1. 平等性和隶属性: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

2. 国家意志和当事人意志: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特征。

3. 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劳动法律关系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和客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劳动法律关系的当事人

劳动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一方是劳动力所有者和支出者,即劳动者;另一方是生产资料占有者和劳动力使用者,即用人单位或雇主。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和支出者,而用人单位是劳动力的使用者。

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

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是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劳动者通过合法行为将劳动力使用权让渡给用人单位,并由用人单位对劳动力进行分配和安排。劳动者仍然享有劳动力所有权,用人单位应为劳动者提供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条件。

劳动法律关系的属性

劳动法律关系是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相结合的社会关系。劳动者将自身的劳动力交给用人单位,因此劳动关系具有人身关系属性。同时,劳动者将劳动力使用权让渡给用人单位,从而形成一种财产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的性质

劳动法律关系既具有平等性质又具有不平等性质。劳动关系是双方平等选择和协商的结果,是平等主体间的合同关系。然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用人单位成为劳动力的支配者和管理者,因此劳动关系也具有隶属性质。

劳动法律关系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利益目标上存在冲突,这使得劳动关系具有对抗性质。然而,双方的利益也是相互依存的,劳动关系也具有非对抗性质。劳动关系中的对抗性与非对抗性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

延伸阅读
  1. 办理工伤认定所需的必备材料
  2. 什么是事实劳动关系
  3. 工伤认定与劳动关系的直接关系
  4. 案例介绍
  5. 一、工伤认定时效

劳动关系热门知识

  1. 违停能否申请行政复议?
  2. 考勤作为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据
  3. 劳务关系侵权责任的承担
  4. 拖欠农民工工资加付五成以上赔偿金的法律规定
  5. 新交通法规之实习期间上高速的规定
  6. 劳务分包给个人的合法性问题
  7. 教师聘用合同的解除条件
劳动关系知识导航

工伤赔偿解决方案

  1. 河北省最低工资标准
  2. 加班加点的计算与补休
  3. 追讨工资的法律时效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劳动者工作不想做了如何随时解除
  6. 何种情形下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7. 申请工伤赔偿首先应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解除劳动合同协议合同下载

  1. 程序员聘用合同范本
  2. 网络程序员聘用合同范本
  3. 员工聘用合同范本
  4. 旷工解除劳动合同协议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