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3-22
在实践中,对于连带债务人的诉讼地位存在两种观点:
1. 债权人可以选择向全体责任人起诉,也可以从中选取一人或数人作为被告。法院不应该以职权强行追加未被起诉的责任人为被告。这种观点的依据是民事诉讼法中的处分原则。
2. 司法实践中的一贯作法是将连带责任人作为必要共同诉讼。即使债权人没有起诉的责任人也被追加为共同被告。这种观点的依据是承担连带责任的各责任人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各责任人作为共同被告,地位完全平等。
有人认为,当连带债务因履行而消灭时,在一方的内部会转变为新的按份债务。
审判实践中,各人民法院对于连带责任人向其他责任人追偿的方式存在不一致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 通过执行程序申请再执行解决。连带责任人承担全部或部分债务后,向原审法院申请执行主债务人或被免责的债务人的财产。
2. 通过裁定方式解决,即连带责任人承担全部或部分债务后,向终审法院请求债务追偿,终审法院经审查后以裁定书形式确认追偿权利和数额,再由原审法院执行。
3. 通过再行起诉方式解决。我倾向于第一种观点,因为减少诉讼环节符合诉讼效益原则。后两种观点通过诉讼程序解决,增加了诉讼成本,浪费了资源。对于法院来说,这意味着重新开庭、调查和判决。对于额外的债务清偿人来说,这意味着“官了民未了”,替人还了钱还要打官司。
因此,采取第一种观点必须在审判中对连带责任人的责任和份额作出明确的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