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13
行为保全裁定与财产保全不同,由于行为保全无直接可供执行的财产标的,且行为保全指向的行为通常缺乏可替代性,因此行为保全裁定的执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被动性。具体而言,行为保全裁定的执行措施主要包括:
1. 对于自然人不执行行为保全裁定的情况,申请人可以向法院请求强制执行禁令。此外,法院还可以对拒不履行法院裁定的自然人处以罚金、拘留、查封财产等处罚措施。
2. 对于法人不执行行为保全裁定的情况,申请人除了可以要求执行禁令外,法院还可以对该法人处以罚金、查封财产的处罚措施,并对法人的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者进行罚款、拘留等处罚。
3. 如果被申请人不履行行为保全裁定,人民法院仍然有可能无法强制执行,此时可以对被申请人处以罚金、拘留、查封财产等处罚措施。
诉讼中财产保全的条件包括:
1. 诉讼案件必须是给付之诉,即诉讼请求具有财产给付内容。
2. 将来的生效判决因主观或客观因素导致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主观因素包括当事人可能会转移、毁损、隐匿财物;客观因素主要指诉讼标的物是容易变质、腐烂的物品,如果不及时采取保全措施将会造成更大损失。
3. 诉讼中财产保全发生在民事案件受理后、法院尚未作出生效判决前。在一审或二审程序中,如果案件尚未审结,就可以申请财产保全。如果法院的判决已经生效,当事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但不得申请财产保全。
4. 一般情况下,诉讼中财产保全应由当事人提出书面申请。如果当事人未提出申请,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然而,人民法院一般较少以职权裁定财产保全,因为根据国家赔偿法规定,人民法院依职权采取财产保全或先予执行错误的,应由人民法院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5. 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担保。在采取诉讼中财产保全措施前,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担保数额应相当于请求保全的数额。如果申请人不提供担保,人民法院可以驳回申请。如果因诉讼中财产保全错误给申请人造成损失,被申请人可以直接从申请人提供的担保财产中获得赔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九条,以下情形下,当事人在诉讼中申请财产保全时,人民法院可以不要求提供担保:
1. 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劳动报酬、工伤赔偿、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案件。
2. 婚姻家庭纠纷案件中遭受家庭暴力且经济困难的当事人。
3. 人民检察院提起的公益诉讼涉及损害赔偿的案件。
4. 因见义勇为遭受侵害请求损害赔偿的案件。
5. 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发生保全错误可能性较小的案件。
6. 法律文书生效后,进入执行程序前,债权人申请财产保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