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30
在山东烟台市,一家六口人组成了一个家庭合伙经营客运业务。大姐为了扶养弟弟和妹妹,放弃了学业,打工维持生计。2000年,姐夫、妹夫和小弟决定投资客运市场。他们购买了一辆长途大客车,并约定了分配比例。
合伙人中,曲某杰并未参与实际的客运经营。姐夫负责班次安排和合同签订,妹夫负责代理全盘经营。合伙人之间一直和睦相处,按照约定的比例分红。
2003年,合伙人计划更换一辆车,但遇到了问题。张某忠要求更换车辆后,发车时间必须提前。姐夫和妹夫办理了更换车辆的手续,但由于贷款需南京当地人的身份证,所以姐夫的亲戚代为办理。此后,张某忠口头答应付款23万元,但未兑现承诺。
2008年,张某国擅自将车辆的合同和银行账号改为张某忠的名下,导致营运收入全部进入张某忠的账户。姐夫和内弟得知后非常愤怒,进入了漫长的诉讼程序。
2006年,姐夫和内弟将张某忠和张某国起诉,要求返还应归他们的车辆营运收益款。张某忠和张某国将车辆的证件拿走,并强行占有车辆。警察认为这是经济纠纷,不予立案。
莱山区法院经审理后认定,车辆是三人合伙购买和经营的,营运收益应按约定比例分配。法院驳回了张某忠的主张,并判决他们返还车辆营运收益款。张某忠和张某国不服判决,上诉至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
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张某忠和张某国的上诉理由不成立,维持了原判。张某忠和张某国为了保住车辆的营运权和收益,申请抗诉。山东省检察院认为抗诉理由不成立,法院维持了原判。此案已执行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