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4-07
在资产评估行业中,主管部门往往优先考虑如何利用审批权为自己和内部人员谋取私利,而不是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种滥用审批权的行为表现为自我颁发执照和直接攫取国有资产两种形式。
主管部门往往通过自己设立资产评估机构或者优先为“挂靠”于自己的评估机构颁发执照来控制评估业务。评估机构依赖主管部门提供业务,离开主管部门的庇护,评估机构难以生存,因此它们往往延迟或假脱钩。此外,主管部门还通过控制行业准入通道限制竞争对手的进入,保障已拥有执照的评估机构的稳定收入。
滥用审批权的另一种形式是直接攫取国有资产。一些案例显示,主管部门与评估机构勾结,通过修改评估报告等手段,使企业的总资产增加,进而获得更多的筹资。这种行为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但主管部门却往往不承担任何责任。
强制性资产评估的目的是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国家对不同领域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格认证,确保评估机构具备专业能力和独立性。此外,国家规定了各个领域资产评估的具体程序和要求,确保评估过程的公正和透明。
房地产评估机构必须向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评估资格并领取资产评估资格证书。此举确保房地产评估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从事与证券业务有关的资产评估必须获得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中国证监会的特别许可。评估机构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和监督,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国家出资勘查所形成的探矿权、采矿权在转让时必须进行评估。评估资格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联合认定,评估结果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确认。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专利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专利资产专职评估机构”和“商标评估机构”的执照。这些评估机构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和认证,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尽管强制性资产评估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问题。滥用审批权和强制性资产评估的失控使得原本用来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审批权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主渠道之一。此外,一些评估机构为谋取私利可能出现不当行为,评估结果可能存在不准确和不可靠的情况。
因此,强制性资产评估只是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一种手段,还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防止滥用和失控的情况发生。
强制性资产评估的初衷是确保国有资产交易的客观公允,防范资产流失。国家主管部门通过审批评估机构的资格、制定收费标准、监管评估程序以及实质性审查评估结果来实现这一目的。
然而,事实却表明虚假评估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引发了人们的质疑。为什么主管部门的审批和监管无法确保评估的客观公允呢?
主管部门的审批权主要被用于谋取私利。一方面,主管部门自己设立评估机构或者担任其背后的“老板”,导致自我监管成为不可能。只要主管部门拥有审批权,问题就无法根本解决。另一方面,主管部门更倾向于从事能够直接“创收”的活动,如编书、办班、组织考试等。此外,一些主管官员还存在贪污受贿的问题。实际上,主管部门和官员并未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监管工作。关键在于,主管官员并不承担国有资产交易的最终风险,因此他们没有动力负责任地监管国有资产评估。要求他们负责任,就必须另外设立一批人来监管和约束他们。然而,这又形成了一个看不到尽头的“监督链”,令人绝望。
法律设计的监管机制在客观上鼓励了虚假评估的出现。例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为评估行业制定了“收费办法”。根据该办法,评估机构根据受评资产的评估价格划分收费档次,并按照差额计费率计算服务费用。根据这一规定,评估机构越高估计资产价格,服务费用就越高。此外,该办法并未规定评估服务费的下限,这又鼓励评估机构在竞争激烈时通过降低服务收费来争取客户。然而,降低收费必然导致评估机构简化评估程序以降低成本,最终导致评估质量下降。
当不当监管和审批权滥用结合在一起时,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由于评估机构大多具有政府背景,只接受本系统内的业务,彼此之间井水不犯河水,导致评估机构数量迅速增加。数量过多导致了恶性竞争。为了争抢业务,大多数评估公司不断降低收费。有些评估公司甚至只能收到标准价格的一半。另外,为了获取业务,评估公司不得不向客户的工作人员支付回扣。为了争夺业务,评估公司不得不进行虚假评估。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资产评估主管部门审批权的滥用和失控是虚假评估泛滥的根源。
是否需要请第三方提供一个参考价格,以及是否采纳第三方提供的参考价格,完全应由交易双方自主决定。对交易当事人而言,没有人能够代替他们定价,他们也不会允许第三方插手定价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