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5-05-19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家赔偿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国家赔偿案件的监督程序进行了明确和细化。
根据新规定,赔偿委员会的决定生效后,赔偿请求人死亡或者其主体资格终止的情况下,其权利义务承继者可以依法提出申诉。申诉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法院应在收到申诉材料之日起七日内立案。
最高法赔偿办负责人指出,《规定》首次提出了“国家赔偿监督”的概念。国家赔偿案件的特点是“一决生效”,即赔偿委员会的赔偿决定一经作出送达后即生效。国家赔偿监督程序类似于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审判监督程序”,是对赔偿委员会决定依法进行监督的程序。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30条规定,赔偿委员会决定有三种法定的监督途径: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的申诉、法院内部监督和检察院监督。新规定对《国家赔偿法》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化,明确了赔偿监督程序适用范围,即仅适用于对刑事赔偿和非刑事司法赔偿案件的监督,行政赔偿案件的监督则依照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执行。申诉的主体是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或其承继者。
在决定书确定的权利义务发生转移的情况下,《国家赔偿法》并未规定哪些主体有权申诉。新规定第3条明确规定:“赔偿委员会决定生效后,赔偿请求人死亡或者其主体资格终止的,其权利义务承继者可以依法提出申诉。赔偿请求人死亡,依法享有继承权的同一顺序继承人有数人时,其中一人或者部分人申诉的,申诉效力及于全体;但是申请撤回申诉或者放弃赔偿请求的,效力不及于未明确表示撤回申诉或者放弃赔偿请求的其他继承人。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或者职权变更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机关可以依法提出申诉。”
目前,不同地区和法院在申诉立案条件、重新审理标准、案件审查和处理方式等方面存在认识和做法不一致的情况。国家赔偿案件的申诉率高于其他诉讼案件,且赔偿决定作出后,时隔多年申诉、反复申诉甚至缠访闹访现象非常严重,导致案件难以真正终结。此外,申诉人对于赔偿申诉案件的办理普遍提出较高要求,规则缺失很容易给公众造成司法不公的误解。新规定的出台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赔偿监督程序的效率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