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11-18
海难救助必须发生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并且被救助的船舶或其他财产必须处于真实的危险当中。
船舶是海难救助中最常见的对象。根据海商法的规定,船舶指的是该法第3条所指的船舶以及与其发生救助关系的任何非用于军事或政府公务的船舶。因此,如果是船舶间的救助,救助的一方必须是海商法规定的,总吨位超过20吨且非用于军事或政府公务的海船和其他海上移动式装置,而另一方可以是任何非用于军事或政府公务的船舶,包括内河船和总吨位低于20吨的小船等。
除船舶外,其他财产应为海上财产,即任何非永久地和非有意地依附于岸线的财产,包括有风险的运费。有风险的运费指的是到付运费,因为该运费的支付是以货物安全到达目的地为前提的,如果货物无法安全送达,则不予支付,因此对应收运费的承运人造成一种损失。然而,海商法对于海上已经就位的从事海底矿物资源勘探、开发或生产的固定式、浮动式和移动式近海钻井装置不适用海难救助的法律规定。
施救行为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是自愿的,不能是基于既有的义务而为的行为。例如,船员对本船在遇险时提供的劳动、引航员对船舶的引领、国家消防职能部门进行的灭火等行政行为,都不属于海商法上的施救行为。
专业救助公司或专门为救助作业而设计的船舶进行的救助不违背自愿原则。由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原因,在我国沿海发生的许多救助行为都是由国有船舶进行的,或是在我国港口当局的指挥、控制下进行的,这种救助也并不违背救助的自愿性质,仍然适用海难救助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