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作业过程中救助方含有哪些义务
点击数:27 更新时间:2024-03-17
现在生活中有很多救助的现象,就比如身边发生的亲人重病卧床不起,然后社会各界的好心人士就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这些人,当然救助也是有义务的。接下来,手心律师网小编带您一起学习学习救助作业过程中救助方含有哪些义务:
救助与义务
一、救助
救助是指在公益事业中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提供物资上的支援或精神上的解脱。常见的救助包括儿童救助、残疾救助和先天病救助等。同义词有帮助、援助和求助,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使用。被需要帮助的程度有所不同。
二、义务
义务一是指根据身份、地位或职业,根据命令或习俗,有责任履行的工作、行为或服务。在道德和伦理上有一般性的强制责任。义务二是指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建立的各种社会关系。根据维系方式的不同,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亲戚关系、朋友关系和同事关系。根据社会领域的不同,社会关系可以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所有社会关系的核心内容都是价值关系或利益关系,即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任何人一方面应该进行一定的价值付出,另一方面又应该得到一定的价值回报。
义务是指在相应的社会关系中应该进行的价值付出。
权利是指在相应的社会关系中应该得到的价值回报。
职责是指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任何人通常有一种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决定着他的根本利益,是他主要的生活来源和生存根本。职责是一个人在其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中应该进行的价值付出。
三、救助作业过程中救助方的义务
在救助作业中,救助方有以下义务:
- 以应有的谨慎进行救助;
- 以应有的谨慎防止或减少环境污染损害;
- 在合理需要的情况下,寻求其他救助方援助;
- 当被救助方合理地要求其他救助方参与救助作业时,接受此种要求。但要求不合理的,原救助方的救助报酬金额不受影响。
四、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为了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制定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根据办法的规定:
-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临时性的社会救助。
-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并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同时,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并对救助站进行指导、监督。其他部门如公安、卫生、交通、铁道和城管等应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应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对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还应引导、护送到救助站。
- 救助站应根据受助人员的需要提供食物、住处、医疗救治、帮助与亲属或所在单位联系以及提供乘车凭证等救助。
- 救助站不得收取费用,不得组织受助人员从事生产劳动。
- 救助站应劝导受助人员返回住所地或所在单位,对残疾人、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应给予照顾。对查明住址的,应通知其亲属或所在单位领回。对无家可归的人,由其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妥善安置。
- 受助人员的住处应按性别分室住宿,女性受助人员应由女性工作人员管理。
- 救助站应保障受助人员的人身安全和随身携带物品的安全,维护站内秩序。
- 救助站工作人员应遵守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不得拘禁或变相拘禁受助人员,不得虐待受助人员,不得敲诈、勒索、侵吞受助人员的财物,不得克扣受助人员的生活供应品,不得扣压受助人员的证件和申诉控告材料,不得任用受助人员担任管理工作,不得使用受助人员为工作人员干私活,不得调戏妇女。违反规定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或给予纪律处分。
- 救助站不履行救助职责的,求助人员可以向当地民政部门举报。民政部门经查证属实的,应责令救助站及时提供救助,并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 受助人员应遵守法律法规和救助站的规章制度。
本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了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