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5-03-2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的相关规定,赠与书作为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除非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即使赠与人已经去世,公证书仍然具有法律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三十六条,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除非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三十七条,对经公证的以给付为内容并载明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承诺的债权文书,债务人不履行或者履行不适当的,债权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三十八条,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未经公证的事项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依照其规定。
根据赠与合同的相关法律规定,赠与合同成立后,赠与人有交付受赠人财物的义务。赠与人应按照合同约定的地点、期限、交付的方法等将财产交付给受赠人,从而使物权转移。对于不动产等需要登记的财物,应在登记后才发生转移。
赠与合同成立后,赠与人已经将赠与财物交付受赠人,物权已经转移,受赠人合法享有受赠财物的占有、使用、处分权。赠与人不得撤销赠与合同。
如果赠与合同成立后,赠与人未将合同约定的财物交付受赠人,受赠人可以不履行赠与义务,也可以撤销赠与合同。但是,如果赠与是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的赠与合同或者是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得撤销赠与合同。赠与人和受赠人对于不履行这类赠与合同的赠与人有权要求其交付赠与物,并承担赔偿责任。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的无偿赠送,赠与人不承担赠与物的瑕疵责任。然而,如果赠与人在赠与物有瑕疵的情况下故意隐瞒或者作出虚假保证,造成受赠人损失,赠与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尽管赠与不是财产所有权移转的主要形式,也无法直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在现代社会,赠与仍具有相当的社会意义。赠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财富的平衡分配,同时也可以增进赠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感情,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
赠与合同是一种典型的无偿合同和单务合同,赠与人无需支付任何对价,受赠人也无需承担任何对赠与人的义务,即可获得利益。这种合同关系严重违反了公平和等价有偿的交易原则。因此,在赠与合同的立法中,立法者通常会采取措施来优待赠与人,以平衡赠与人和受赠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根据《合同法》第186条的规定,赠与合同成立后,赠与物交付之前,赠与人有权基于自己的意思表示撤销赠与。这种任意撤销权的目的是为了使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有机会悔约,以避免因情绪冲动或思虑不周而贸然将不动产等有价值的财物无偿赠与他人。赠与人在行使任意撤销权时受到法律的约束,以防止其受到财产上的不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