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8-26
制定海难救助制度的目的是鼓励人们对遇难船舶和货物或人命进行救助,以维护海上航行的安全。考虑到救助人施救时所承担的巨大风险,法律赋予救助人在救助成功后请求救助报酬的特殊权利,用以补偿其船舶和设备的损耗。这一制度的确立不仅鼓励人们对遇难船舶、货物或人命的救助,而且也防止发生救助人将获救财产占为己有的现象。
然而,海难救助往往涉及不同国籍的船舶和利害关系人,适用的法律也不尽相同,特别是救助合同出现后,由于各国救助合同的形式和内容各异,给实务操作带来不少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际社会呼吁统一海难救助立法。1910年9月23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3次海洋法外交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统一海难救助某些法律规定的公约》(简称《1910年公约》)。
《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简称《1989年公约》)的特别补偿条款是该公约的核心内容。特别补偿条款规定了以下情况下救助人有权获得特别补偿:
根据特别补偿条款的规定,特别补偿的金额取决于救助人所支付的费用。如果救助作业同时防止或减轻环境污染,特别补偿可增加到救助人所支付费用的130%。在特殊情况下,法院或仲裁机构可根据公平、合理的原则,将特别补偿增至200%。救助人的费用包括救助作业中合理支出的现付费用和在救助作业中实际并合理使用设备和人员的公平费率。
值得注意的是,特别补偿条款规定的特别补偿金额只有在高于救助人根据《1989年公约》第13条获得的报酬时才能支付。
《1989年公约》特别补偿条款的提出顺应世界航运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无效果,无报酬”救助原则,解决了救助实践活动中一些日渐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它对救助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体现了世界范围内防止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环境的时代要求。